潮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新世纪起始之年,也是“十五”计划开局之年。在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和地区经济环境欠佳的情况下,我市国民经济在困难中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势头,各项事业都有所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05.1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74.2亿元,增长8.0%。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9.60:44.22:36.18。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看,拉动GDP增长主要来自第二、三产业。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8%、51.5%、38.7%;拉动GDP增长分别为0.7、3.8、2.8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312元,比上年增长6.3%。 市场物价稳中略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上升1.3%,非食品价格下降1.9%;消费品价格下降1.5%,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8%。剔除鲜菜、鲜果等季度性变动较大的影响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1.2%。全年各月价格指数波动保持在2.5个百分点以内。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11.6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城乡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工商注册登记)11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增长30%。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人数1.3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6%。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市税收总收入(不含海关代征)11.2亿元,增长8.6%。国税税收总收入7.05亿元,增长7.1%,其中工业增值税5.5亿元,增长6.1%。地税税收总收入4.16亿元,增长11.2%。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面继续扩大;国有企业改制进程加快,改制面达到65.6%;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开始实施;市级机关的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各行各业的改革不断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需求和资金制约,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工业产品技术档次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企业效益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所扩大;投资软硬环境亟需改善;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社会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业总产值74.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种植业产值比上年下降0.6%。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1万亩,比上年调减5.8万亩。水稻优质品率提高,优质稻种植面积比重为46.3%,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粮食年耕地产量下降,平均亩产1042公斤,比上年下降3.2%,其中水稻年耕地亩产953公斤,比上年下降3.8%。全年粮食总产量49.3万吨,比上年减少4.2万吨;蔬菜产量57.8万吨,增长2.5%;茶叶产量0.7万吨,增长1.8%;水果产量10.3万吨,下降3.5%。全年新种水果2.5万亩,推广应用优良品种10多个。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长3.3%。水产品产量15.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海水产品产量增长0.3%;淡水产品产量下降1.1%。 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造林面积138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7.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潮安县万峰林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全市共有省、市二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家,占省已挂牌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9%。11家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联结带动农户3.5万户。金都牌咸菜及橄榄菜、江川牌辣椒酱、宏伟凤凰单丛茶等产品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村常年通公路、通讯、通邮、通广播电视。全年落实支持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种养业资金600多万元。农村电网改造和电价下调促进了农村用电量的迅速增长,全年农村用电量5.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2.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2万亩,增长0.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规模工业有所增加。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2.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总产值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部国有及年销售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年初的326家增加至424家,实现产值92.1亿元,增长22.9%,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6.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23家,比上年增加29家。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6.4%。 非公有制企业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实现产值3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非公有制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为9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公有制企业实现产值32.8亿元,下降0.8%。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服装、陶瓷、电子、不锈钢制品、包装印刷、塑料制品七大主要行业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累计实现产值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9.3%。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幅较大的有日用不锈钢制品增长158.0%;卫生陶瓷增长70.2%;塑料制品增长36.2%;中成药增长26.4%;全社会供电量增长13.4%;发电量增长12.1%。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6.7%,比上年提高29.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135万元,扭转了上年亏损的局面。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较快,实现利润4185万元,比上年的亏损720万元净增4905万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扭亏局面有所好转,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额1.4亿元,比上年减亏3.1亿元。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总产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268.2万平方米,增长19.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144.7万平方米,增长1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城镇集体以上投资29.3亿元,增长2.5%,农村集体和城乡私人投资7.2亿元,增长23.8%。在城镇集体以上投资额中,基本建设投资8.7亿元,增长2.8%;更新改造投资7.6亿元,增长20.5%;房地产开发投资5.7亿元,增长18.6%,扭转了上年负增长的局面。从投资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投资得到重视和加强,投资额为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8.6%,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6.9%。从房地产开发情况看,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9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2%;商品房竣工面积61.5万平方米,增长7.6%;商品房销售面积3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