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梅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梅州调查队 (2009年3月16日) 2008年,梅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四个梅州”和“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对梅州的影响,抢机遇,抓经济,促发展,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化“危”为“机”,确保了全市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47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02.99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4亿元,增长14.7%。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8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1.9∶42.5∶35.6,对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266.03亿元,增长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04元,增长10.1%。2008年全市税收收入79.54亿元,比上年增加8.34亿元,增长11.7%。 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4%(上年为100%),上涨4.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9.5%,粮食价格上涨9.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9%;居住类价格上涨5.7个百分点,水、电、燃料类价格上涨7.4%。市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4.7%,上涨4.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价格指数104.17%,上涨4.17个百分点。 200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5.6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09万人,比上年减少3.5%。全市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失业人员就业2.94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51%,年末国有企业中下岗失业人员4911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矛盾仍较突出;工业化水平仍较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进一步深入,冲击实体经济,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县域投资力度与要求差距较大,投资的大项目,特别是超大项目较少。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4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1.3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4%。粮食总产116.3万吨,比上年减少0.2%,其中稻谷总产102.71万吨,减少0.3%;玉米2.62万吨,比上年减少7.5%;花生3.08万吨,增长7.3%;烟叶1.15万吨,增长31.7%;水果总产83.33万吨,增长8.2%;茶叶总产1.08万吨,增长1.2%。 2008年当年林业迹地更新面积104公顷,低产林改造4176公顷,林木砍伐量9.74万立方米,年末森林覆盖率68.6%。 全年肉类总产26.05万吨,比上年增长6.1%,其中猪肉17.61万吨,增长6.2%。当年肉猪出栏239.91万头,增长5.7%,年末生猪存栏172.53万头,减少1.9%。 渔业水产品产量达8.36万吨,比上年增长8.1%。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应交税金10.20亿元,增长2.3%。利润总额16.60亿元,增长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67.1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27.04亿元,增长9.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9%;集体企业增长3.4%;股份制企业增长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1%;私营企业增长6.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4.4%,重工业增长5.0%。工业产品销售率97.2%。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36.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6%。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名称 产量 比上年增长幅度(%) 发电量 93.66亿千瓦小时 -3.6 其中:火电 76.04亿千瓦小时 -4.4 卷烟 148.07亿支 4.2 水泥 1308.61万吨 -0.4 铜 21195吨 -18.7 人造板 35.44万立方米 26.9 日用陶瓷 9892万件 -30.2 服装 338.20万件 8.8 1—11月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4.2%,比上年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8.4%,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55.04亿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利润总额16.70亿元,比上年下降23.6%。 全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5.81亿元,增长2.0%。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税金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2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0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5.84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133.40亿元,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高速公路)105.94亿元,增长4.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7.58亿元,减少21.3%;更新改造投资6.86亿元,减少15.8%;房地产开发投资15.74亿元,增长22.4%;其他投资45.76亿元,增长38.5%。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80亿元,比上年增长51.3%,第二产业投资45.59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投资58.55亿元,减少1.0%。 城镇以上单位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电力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26.81亿元,占25.3%,交通、电信业投资16.10亿元,占15.2%;工业投资44.80亿元,占42.3%。2008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新建兴畲高速公路25.7公里,改建西环高速公路30公里;新建县乡公路426公里,改建公路2252公里;桥梁1座,285延长米;11万伏及以上输变电线路214千米;新(扩)建公路客、货运站181个,共1629平方米;新增城市污水处理3.6万吨/日;建成汉剧院、山歌剧院等。 五、交通、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14.30亿元,比上年增长6.6%。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66.32亿吨公里,增长10.3%,其中公路54.35亿吨公里,增长10.0%;完成旅客周转量53.16亿人公里,增长10.3%,其中公路49.68亿人公里,增长10.5%。 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72850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55881辆。民用小汽车保有量42169辆,其中私人小汽车33966辆。 全市初步形成较为发达、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到汕头市、广州市、深圳市通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建制村2042个全部通公路及水泥硬底化)、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全市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5443公里,比上年增加182公里(含当年新建未经省验收的乡村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5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97.3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