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梅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政策,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尽量减小全部煤矿实行关闭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劳动就业和保障压力较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部分县(市)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财政负担较重。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34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5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48.89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2亿元,增长7.1%。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6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2.4∶43.0∶34.6,对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税收收入58.61亿元,比上年增加4.55亿元,增长8.4%。 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上年为100%),上涨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下降1.1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1.1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1个百分点,水、电、燃料类价格上涨7.7个百分点。市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8%,上涨0.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市场零售价格总体上比较稳定;农产品市场零售价格略有上涨。 200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3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75万人,比上年增加2.0%。全市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失业人员就业2.81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78%,年末国有企业中下岗失业人员仍有26375人。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3.5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0万公顷。粮食总产136.91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其中稻谷总产115.48万吨,增长2.5%;玉米6.36万吨,减少8.1%;花生2.96万吨,增长2.7%;烟叶1.28万吨,增长5.1%;水果总产82.81万吨,增长2.2%;茶叶总产9912吨,增长1.1%。 2006年当年林业迹地更新面积1643.3公顷,低产林改造6666.7公顷,荒山造林3586.7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67.5%,森林资源继续保持年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但近年来,林木砍伐量有所增加。 全年肉类总产24.92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猪肉17.21万吨,增长3.2%。当年肉猪出栏241.59万头,增长3.1%,年末生猪存栏161.75万头,减少2.6%。 渔业水产品产量达8.37万吨,比上年增长2.3%。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06.61亿元,比上年增长8.6%。应交税金9.64亿元,增长7.9%。利润总额22.82亿元,增长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9.39亿元,增长15.1%。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87.19亿元,增长15.4%。工业产品销售率98.2%。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29.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 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6.57%,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5.5%,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全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9.50亿元,增长15.0%。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5.23亿元,税金2.46亿元。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81亿元,增长2.8%,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16.08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107.73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高速公路)88.93亿元,增长25.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8.15亿元,增长23.3%;更新改造投资5.54亿元,减少50.5%;房地产开发投资11.19亿元,增长14.4%;其他投资34.04亿元,增长81.7%。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倍,第二产业投资37.07亿元,减少10.4%,第三产业投资49.47亿元,增长70.2%。 城镇以上单位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电力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21.85亿元,占28.1%,交通、电信业投资12.98亿元,占16.7%;工业投资36.46亿元,占46.9%。2006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宝丽华荷树园电厂二期2×30万千瓦发电机组,兴达电厂2×13.5万千瓦发电机组;10千伏输电线路150千米;梅龙高速公路梅州段58公里,行政村水泥路750公里;防洪堤5公里等。 五、交通、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8.96亿吨公里,增长13.0%,其中公路76.83亿吨公里,增长13.1%;完成旅客周转量79.48亿人公里,增长12.0%,其中公路76.44亿人公里,增长12.0%。 全市初步形成较为发达、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到汕头市、广州市、深圳市通高速公路,投资20多亿元的天汕高速公路梅州段正式开通。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并九成以上实现水泥硬底化、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全市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1453公里,比上年增加97公里(不含当年新建未经省验收的乡村公路)。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72.2公里。 全年邮政、电信业业务收入14.24亿元,增长3.4%。移动电话继续增加,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48.92万户,增长20.6%。2006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45.87万门,增长4.2%,固定电话用户94.48万户,增长1.7%,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8.68万户,乡村电话用户45.80万户。年末互连网用户超过10.33万户,增长7.4%。据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已拥有固定电话95.5部,移动电话156.5部,互联网28.0条。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8亿元,增长17.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87.15亿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67.53亿元,增长16.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36.92亿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16.54亿元,增长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