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源市统计局 2009年3月12日 2008年,河源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注重抢抓各种机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重民生保稳定,“七大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7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124.80亿元,增长9.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0.7%,金融保险业增长6.2%,房地产业下降6.5%,其他服务业增长13.9%。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3.4:33.2调整为13.4:54.9:3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6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996美元),比上年增长8.9%。 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3%。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5.31万个,从业人员28.82万人,实现税收14.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9%。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2.77亿元,增支12.3%。各项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其中,用于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倍、44.5%、42.6%和20.5%。 物价持续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0%。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价格: 物价持续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0%。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价格:粮食上涨6.5%,油脂上涨22.1%,肉禽及制品上涨21.7%,鲜菜上涨15.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8%。 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78.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9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0.5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1.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8%,比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仍十分薄弱,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相对滞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发展要素制约增多;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改善民生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1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50.25亿元,增长4.4%;林业产值4.58亿元,增长11.1%;牧业产值25.52亿元,增长5.4%;渔业产值3.07亿元,增长1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2亿元,增长1.5%。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5266公顷,比上年增加3280千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26公顷,增加1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3766公顷,增加9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7430公顷,增加2224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90.61万吨,比上年增加4.42万吨,增产5.1%。糖蔗产量1.58万吨,增长1.71倍;油料产量5.97万吨,增产1.7%;蔬菜产量46.29万吨,增产6.7%;水果产量20.40万吨,增产9.6%;茶叶产量0.29万吨,减产0.6%。 全年肉类总产量10.97万吨,增长5.7%。其中猪肉产量6.89 万吨,增长10.4%;牛肉产量0.30万吨,增长30.1%;禽肉产量 3.62万吨,下降3.1%。全年水产品产量3.43万吨,增长10.9%。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67家,本年新增17家,辐射带动挂钩农户15.3万户,户均增收2300元。 农村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5.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3%。其中:农用运输车4209辆,联合收割机205台,农用拖拉机1.3万台。全年农村用电量3.27亿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折纯)6.51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6.65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9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46亿元,增 长16.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7.69 亿元,下降0.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3.89亿元,增长1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70.25亿元,增长21.6%;民营企业增加值81.78亿元,增长19.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54.24亿元,增长20.8%;重工业增加值129.22亿元,增长14.7%。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初具雏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360家增加到423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由上年的2家增加到6家。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陶瓷和医药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4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2.4%。手机产业快速发展,全年以手机为主的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86.42亿元,比上年增长70.8%。 过半主要工业产品增产。软饮料、人造板、瓷质砖、电话单机等产品产量增速超20%。铁矿石原矿量、服装、金属模具、改装汽车等产品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4.1,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4.74亿元,同比增长18.6%;实现利润总额20.4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4.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7%和33.0%。全市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7个行业利润增幅在30%以上。 园区工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一区六园” 规模以上工业投产项目23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达374.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7%),比上年增长19.2%;实现入库税收6.31亿元,比上年增长45.1%。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19亿元,比上 年增长0.4%。全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73家,比上年减少1家;实现利润总额0.77亿元,下降44.2%;上缴税金0.92亿元,下降25.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1.00万平方米,下降20.6%,房屋竣工面积125.24万平方米,下降2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萎缩。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18亿元,比上年下降23.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2.44亿元,下降26.4%;更新改造投资12.58亿元,下降35.6%;房地产开发投资18.36亿元,下降6.2%。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0.01亿元,下降57.5%; 商品房销售面积46.71万平方米,下降56.1%。分城乡看,城镇投资95.87亿元,下降15.8%;农村投资62.95亿元,下降36.6%。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3.34亿元,下降38.7%;非国有经济投资153.84亿元,下降21.0%。其中民营经济投资103.7亿元,下降15.3%。完成经济适用房投资额679万元,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