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使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达到计划目标要求。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9.7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5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8.33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62.8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构成为30.8∶36.1∶33.1,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优化,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提高。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清理“五小”企业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工业行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中的通讯、旅游、商、饮食业发展趋旺,金融保险、教育事业比较稳定。 市场物价比较稳定。由于工农业产品供给充裕,全年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继续有所下降,服务项目价格上升4.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5%。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2001年全市从业人员208.30万人。在岗职工22.87万人,比上年下降4.2%。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人数13717人,全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0%,国有企业中现有下岗人员14078人。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据统计,2001年末国有工商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注资经营、兼并、转让经营、租赁经营、抵押承包等各种形式改革转制的已有469家,转制面达82.1%以上,有效地推动了国有企业脱困进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出口滑坡较大;社会劳动就业压力较重,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部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较差;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主导产业仍不突出。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进展加快。全市各级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粮经种植比例,大力发展经济效益较好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农业生产整体比较稳定。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林业产出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1年森林覆盖率70.6%;迹地更新面积6121公顷,比上年增长9%;当年低产林改造7063公顷,比增11.2%。年末森林蓄积量2335.33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1.2%,森林资源继续保持年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畜牧业生产产品产量及品种增加,质量提高。 渔业名、优、稀水产品发展迅速。2001年水产品产量达7.29万吨,比上年增长4.0%。 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继续发展,营业收入20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实交国家税金5.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利润总额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全市以实施发展工业“九条龙”为重点,推动了工业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2.85亿元,比上年增长8.6%。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3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重工业增加值21.80亿元,增长2.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2%,集体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 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8.64%,比上年上升5.8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9238元/人,比上年增加3313元/人。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2.23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税金总额8.14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亏损企业亏损额2.03亿元,比减9.3%。绝大多数县(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比上年好转。 建筑业生产受梅揭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带动,及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影响,发展较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47亿元,比上年增加11.6%。全市75个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营业利润13611万元,税金10671万元,施工项目1358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866个。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8.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05.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继续增长态势,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71亿元(含梅揭高速公路投资3.13亿元)比上年增长5.8%。剔除梅揭高速公路等国家立项的重点工程投资则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4.64亿元,比上年减少7.5%;城乡集体经济投资17.99亿元,增长29.1%;城乡个人投资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57.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县及县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梅揭高速公路)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1%;更新改造投资4.47亿元,比上年增长58.0%,房地产投资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51.7%;其他投资3.92亿元,比上年减少28.1%。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为推动山区经济发展需要,各级继续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及非国有单位投资(不含房地产及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人投资)中,电力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6.54亿元,占33.7%,交通、电信业投资3.88亿元,占20.0%。制造业投资得到加强,投资额2.96亿元,比上年增长73.1%。 全年县及县以上单位新增固定资产23.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2%。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项目有:水力发电能力0.53万千瓦;新建、更新输电线路171.6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3.15万千伏安;水泥20万吨/年;程控交换机4304万线/年;新建公路37.4公里;改建公路152.2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712延长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7.75万个,建筑面积12.21万平方米;小学学校学生席位3572个,建筑面积6517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