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汕尾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总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47.4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3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23.9%,第三产业增加值88.51亿元,增长14.3%。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第8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名均保持前列。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排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排第4位,外贸出口总值增长速度排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排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排第8位。经济运行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0:39.7:36.3调整为22.4:41.9:35.7,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汕尾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

市区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1.7%,其中食品上升3.5%,医疗保健上升1.3%,居住上升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升0.2%,交通上升3.4%,通讯下降2%。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06年末,全市16.71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10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6.32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收入3.02亿元,年末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72亿元,分别增长31.0%和39.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经济外向度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较大。

二、农  业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开展“双融双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增收减负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农业总产值97.29亿元,增长6.2%

全年粮食总产量52.54万吨,增长2.4%,蔬菜产量76.98万吨,增长8.8%,水果总产量15.79万吨,增长6.8%。

着力海洋资源保护与海域环境管理,加强渔业执法和安全生产,继续抓好伏季休渔工作,促进了全市渔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59.92万吨,增长5.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5.92万吨,淡水产品产量4.00万吨,分别增长5.5%和6.7%。

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77万吨,增长8.9%,其中猪肉产量7.59万吨,增长8.3%,禽肉产量3.48万吨,增长10.5%。全年肉猪出栏量累计112.67万头,增长7.1%,生猪年末存栏量41.61万头,增长9.0%。累计家禽出栏量3154.44万只,增长9.9%。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8.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化肥施用量(折纯)7.49万吨,增长16.8%;农村用电量61808万千瓦时,增长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78.56亿元,增长2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6.58亿元,增长30.0%。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拉动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42.94亿元,增长30.4%;其中工业产品出****货值84.91亿元,增长43.6%,占销售产值的59.4%。

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效益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3.2%,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从所有制结构看,外资企业发展迅猛。从经济规模结构看,规模以上工业和大中型工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工业产业层次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重型和外向型更趋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1亿元,增长40.4%,占比例达39.3%。

建筑业快速发展。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产值16.69万元,比上年增长140%。房屋施工面积296.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78.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9.7%和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张。2006年,全市努力营造良好宽松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投入,民间投资迅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30亿元,同比增长31.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1.89亿元,增长25.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2.44亿元 ,增长4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14亿元,第二产业投资55.1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76.04亿元,分别增长16.3%,14.8%和51.4%。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1.88亿元,更新改造投资9.2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22亿元,分别增长24.5%、16.6%和36.2%。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大大加强了我市水利、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加强我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今后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改善消费环境以及投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3亿元,增长52.7%。

2006年全市已动工重点项目22个,共完成投资25.72亿元。已竣工的项目有省道S242线海城至丽江段改造工程,市人民医院传染病楼等;进展较快的项目有500千伏汕尾(茅湖)输变电及500千伏汕尾电厂送出工程,汕尾海关业务技术用房和信利TFT增资扩产项目等。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新建改建公路410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396公里;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68.6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3座1350延长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38辆;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1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1.2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业

初步核算,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4.20亿元,增长11.5%。

全市继续加快公路建设,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达5159公里。完成货运周转量151886万吨公里,增长13.2%,其中公路运输周转量150906万吨公里,增长15.7%。完成客运周转量354054万人公里,增长10.1%,其中公路运输周转量353787万人公里,增长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