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汕尾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总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初步统计,2005年汕尾市生产总值22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增幅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创10年来最高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1:37.4:35.5,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第5位,从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看,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均排在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总值增长速度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2位。

市区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2.3%,其中食品上升4.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升1.7%,居住上升3.7%,衣着下降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2.4%,交通上升3.2%,通讯下降2%。食品类价格中,肉禽及其制品上涨6.5%,水产品上升6.4%,菜类上升12.4%。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05年末,全市12.12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91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4.42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收入2.31亿元,年末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67亿元,分别增长30.8%和29.4%。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仍不合理,工业化程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企业成本;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较大。

二、农业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流通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市免征农业税,农民减负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全年粮食总产量51.32万吨,增长1.6%,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1%。

种植业稳步发展。全年蔬菜产量70.18万吨,增长10.7%,水果总产量14.78万吨,增长16.2%。

着力海洋资源保护与海域环境管理,加强渔业执法和安全生产,继续抓好伏季休渔工作,促进了全市渔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海洋捕捞作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外海生产相对增多,养殖通过挖潜改造和优化品种结构,呈现较快增长势头。2005年水产品总产量56.73万吨,增长1.9%;其中养殖产量28.23万吨,增长7.2%;捕捞产量28.50万吨,下降2.8%。

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猪出栏量累计105.15万头,增长9.7%,生猪年末存栏量37.91万头,下降4.4%。累计家禽出栏量2875.9万只,增长19.9%。

林业生产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切实抓好造林绿化,全面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大力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1.3%。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7.95万千瓦,比上年下降0.9%;化肥施用量(折纯)6.42万吨,增长0.3%;农村用电量58090万千瓦时,增长2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围绕“工业立市”的战略方针,加快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项目带动,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03亿元,增长28%,增幅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增长36%。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从所有制结构看,工业外向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64.39亿元,同比增长35.3%,占56.8%;从经济规模结构看,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7.3%,预计今后几年将扭转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偏低的被动局面;从工业产业层次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例达36.5%。

工业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7.6%,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6.78亿元,增长6.6%。

建筑业快速发展。完成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5.97亿元,增长26.2%。房屋施工面积276.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9.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1.1%和1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发展,增幅创12年来新高。全市努力营造良好宽松投资环境,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力度,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民间投资迅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100亿元大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2.48亿元,增长39.2%,固定资产投资率创历史新高,达到45.8%,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3.17亿元,增长36.8%。基本建设投资41.7亿元,增长47.1%,更新改造投资7.9亿元,增长83.4%,房地产开发投资1.62亿元,增长1.5%。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3亿元,增长52.7%。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5年全市已动工重点项目19个,共完成投资19.59亿元。已竣工的项目有省道S242线埔边至汕尾段改造工程,汕尾至长沙湾公路改造,凤山妈祖文化广场首期工程和陆丰乌坎大桥等;进展较快的项目有市区防洪(潮)二期工程和信利半导体OLED增资扩产项目等。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新建二级以上公路62公里,改建二级以上公路96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363公里;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83.5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5座3026延长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5580个,建筑面积34879平方米;小学学生席位26816个,建筑面积73322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94辆;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3.4公里,扩建面积27.9万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4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9.9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邮电通信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9.24亿元,增长14.8%。

全市继续加快公路建设,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达3690公里。完成货运周转量134193万吨公里,增长11.5%。其中:公路130437万吨公里,增长11.8%;水运3756万吨公里,增长2.5%。完成客运周转量321541万人公里,增长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