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南省统计局 2007年3月15日 2006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湘西,全州经济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全州生产总值为146.3亿元,增长11.3%,比上年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55.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12.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5910元。企业效益提高,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0.66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州财政总收入15.41亿元,增长3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5亿元,增长37.6%。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州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4∶34.4∶44.2调整为19.7∶37.7∶4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一、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高,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高出第一产业21.2个百分点和第二产业8.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依然保持三二一。全州非国有经济投资26.9亿元,增长40.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0.5%。全州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73户,占70.9%,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全州城镇化率为30.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省定我州8件实事20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15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7万人,增加0.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1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0.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1.31万平方米;建设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0.15万平方米。实施了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落实发放各项救助资金12037万元,资助学生41.5万人次,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5.6万人;启动了普通高中贫困生的救助,募集社会资金140万元,救助普通高中贫困生1636人;救助贫困家庭大学生614人。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190.6万人,参合率达85.7%。完成51个乡镇卫生院、578个村卫生室和52所农村敬老院建设。培训务工人员8.3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4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活力不足、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二、农业 农业产业化建设继续推进。2006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4.4∶11.1∶20.2∶3.2∶1.1。全州粮食播种面积19.22万公顷,下降0.3%,粮食总产量81.6万吨,增长14.6%。新开发脐橙、猕猴桃3.3千公顷,全年水果产量达47.6万吨,增长26.6%。烟叶产量2.6万吨,其中烤烟产量2.5万吨,分别增长5.3%和5.6%。发展商品蔬菜2.73万公顷、中药材1.33万公顷。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10家,其中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全年出栏肉猪133.3万头,增长2.8%;牛出栏8.1万头,增长3.1%;羊出栏46.4万头,下降1%;出笼家禽558.9万羽,增长2.7%。全年肉类总产量11.2万吨,增长3.2%。水产养殖面积达10.1万亩,增长4%。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州农村投资11亿元,增长43.6%。财政支农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农业贷款分别增长10.8%、10.5%和12.9%。5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县乡公路路基改造466公里、路面218公里。新修和改造通村公路932.5公里,公路通村率达96.3%。完成505个村村间道路硬化660公里。在全省率先启动村级道路管养,养护里程1.03万公里。年内开工建设农村客运站场36个,竣工32个。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6.5万千瓦,增长7.5%。全年水利投入资金5.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36万公顷;完成2座中型、10座小I型、30座小II型病险水库治理;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97万亩;新解决3.8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3万口;新增通电话的行政村104个;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投入财扶资金1.35亿元,385个第一轮“整村推进”村的扶贫开发初见成效,2006年全州又有5万农村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全州全部工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17.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5.29亿元,增长11.1%;重工业增加值30.03亿元,增长18.6%。矿产品、酒烟食品、化工、医药、能源等优势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16.7%。锰锌、食品、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已产生聚集效应,实现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11.8%,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7.5%。一批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全州24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65户企业实现盈利,实现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有57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20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3亿元,增长29%。22个工业强乡镇实现销售收入67.7亿元,增长68.7%。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8.79亿元,增长38%,实现利税6.5亿元,增长61%。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28.1%,比上年提高35.6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幅明显。全年锰矿石成品矿累计生产46.1万吨,增长13.9%;锌精矿含锌量10.7万吨,增长13.1%;铁合金22.6万吨,增长17.9%;电解锌12.2万吨,增长10.4%;水泥86.3万吨,增长88.7%;农用化学肥料0.25吨,增长143.7%;果王素11010千克,增长42.2%;中药饮片499.2吨,增长73.3%;青蒿素7.68吨,增长12倍。 建筑业有新的发展。全州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3.5万平方米,增长9.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9.4万平方米,下降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3亿元,增长40.5%。施工项目592个,增长11.5%,建成投产项目201个,下降15%。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全州基础设施投资19.1亿元,增长58.3%。年内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5万千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