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广东省统计局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3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9.82亿元,增长7.8%;人身险保费收入205.66亿元,增长40.4%。各类保险赔款、给付(退保)支出100.32亿元,增长17.6%。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1.16亿元,人身险给付(退保)支出49.16亿元,分别增长10.1%和26.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省招收研究生8734人,比上年增长17.6%;在校研究生21519人,增长20.1%。全年共招本专科生30.2万人,增长28.0%。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17.6万人,成人高校本专科12.6万人,分别增长26.7%和29.3%。在校本专科生75.7万人,增长23.1%。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46.78万人,成人高校本专科28.9万人,分别增长22.5%和24.0%。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共招生7.3万人,增长9.6%;在校生22.4万人,减少6.1%。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5.6万人,在校生15.9万人,分别减少1.8%和5.5%。普通高中在校生98.4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2.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21万人。全省初中在校生415.9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100%,初中三年保留率91.2%。小学在校生979.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小学五年保留率100%。

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科学技术人员108.2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全省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由科研机构转制的企业、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共445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37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74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5.6万人;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289.2亿元,增长15.5%。全省已建立省及省以上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81个,增长2.8%;拥有民营科技企业4740家,从业人员37万人,技工贸收入1700亿元。

科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全年获省级科技奖励247项;获重大科技成果62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50项、应用技术成果560项、软科学成果12项;全年申请专利量3.43万件,专利授权量2.28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4.7%。列入省级及省以上的优秀新产品251项,比上年增长83.2%;年新增销售产值214.93亿元,增长77.6%。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31家,增长23.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60亿元,增长23.1%。火炬、星火、科技攻关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省设立技术贸易机构6250家,增长0.8%;从业人员15.18万人,增长1.2%。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265份,合同成交金额68.45亿元,增长26.8%。

综合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30个,比上年增长4.8%;抽查产品46275批次,增长14.8%;产品抽样合格率85.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测绘部门共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图7580幅,出版商品性地图及图书147种。全省共建立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站53个,海洋部门的科技服务工作迈向新台阶。全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综合指数51,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省现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13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2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32个,博物馆、纪念馆141个。广播电台22座,电视台24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6%,电视人口覆盖率96.36%。全年共出版图书3.25亿册,报纸42.59亿份,杂志2.41亿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55万个,其中医院(含卫生院)2445个;医院床位16.67万张。全省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83万人,其中执业医生10.22万人,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98.2%,自来水普及率72.2%,农村居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0.0%和70.3%。碘盐覆盖率达99.8%,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为90.4%。全年无偿献血68.5万人次。到2002年底,全省共有深圳、珠海、汕头、佛山、中山、惠州、肇庆、南海等8个城市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26个城市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城市”。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省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3人9次破6项世界纪录,20人获19项29个世界冠军,3人7次破5项亚洲纪录,41人获30项45个亚洲冠军,8人破10项次全国纪录,252人获143.5项次全国冠军。《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广泛贯彻实施。中、小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为96.1%、94.5%和25.6%。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50个,总投资9979.3万元。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818个。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48个,面积2492.5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199个,面积1512.5平方公里。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33项,处理能力300万吨/日。发放水污染物排污许可证2.38万份。噪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噪声超标路长由上年的23.5%下降到19.9%。

全省自然保护区188个,总面积300.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75.1万公顷,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2%;生态示范区78个,总面积268.6万公顷。年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9%,建成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97.8%。到2002年底,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惠州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广州市荣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深圳市荣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奖”。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稳步下降。根据200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评估,全省年末常住人口为7858.58万人,比上年增加75.17万人。人口出生率13.29‰,死亡率5.08‰,自然增长率8.21‰,分别下降0.66、0.04和0.62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1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分别实际增长10.6%和5.1%。全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500元,增长13.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2%。城乡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4141.96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4105.66万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7.8%和47.6%,比上年分别降低0.7个和2.3个百分点。

养老、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改革深化。年末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82.9万人,比上年增长1.7%;参加失业保险890.2万人,增长8.6%;参加医疗保险717.7万人,增长35.4%;参加工伤保险1049.9万人,增长6.1%;参加生育保险258.7万人,增长3.4%;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313.3亿元,增长16.7%。年末全省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42.5亿元,增长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