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力实施“与时俱进、后发赶超”战略,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为312.82亿元,增长12.1%,经济总量位列全省14个市州中的第十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99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51.0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103.83亿元,增长11.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238元。 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5:48.3:33.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化率已达46%。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3%。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率为30.3%,比上年提高0.79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涨幅较上年回落2.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2%,回落1.87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较好。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224.5万人,增长3.3%。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出乡)达61.5万人,增长3.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切实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市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5.9万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00万元,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人数达2.1万人。2005年全市新办就业实体59个,新开发就业岗位12900个,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500人;全市劳务输出65万人次,劳务经济纯收入15亿元,是2000年的1.8倍。 八件实事顺利实施。2005年,省政府下达我市八件实事(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通乡通村公路改造、城镇社会保障和“低保”资金到位、农村沼气池建设、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的19个项目指标都圆满或超额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分别超计划数1000人、1400人;县到乡镇公路建设完成176公里,超计划数32公里;通达公路建设完成667.2公里,为计划数的2.32倍;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达1.69万人,超计划数3887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22.05万平方米,超计划5.72万平方米,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等均超额完成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综合生产能力仍较薄弱,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粮食继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60.64万吨,增长3.4%,其中稻谷产量129.34万吨,增长2.7%。全年出栏肉猪460.01万头,增长8.4%;出栏牛13.26万头,增长29.9%;出栏羊19.55万头,增长6.0%;出笼家禽1763.89万羽,增长1.3%;肉类总产量31.75万吨,增长8.5%;牛奶产量0.07万吨,增长30.1%;禽蛋产量2.09万吨,增长4.0%;水产品产量5.53万吨,增长3.1% 农业结构有新的调整,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2.4千公顷,下降1.5%,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89.32千公顷,增长1.8%。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02千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4%,同比提高1.92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17.7千公顷,增长4.3%;棉花种植面积0.5千公顷,下降15.0%;蔬菜种植面积28.5千公顷,增长7.6%。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全市新增产值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全市68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增长20.8%,其中38家上规模的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增长18.0%,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0.06:1提高到0.25:1。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97万处,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土石方2621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56平方公里,全市新增灌溉面积0.25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11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8.9万千瓦。全市的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帮助3.01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5318个。 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市、县两级2005年共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2100万元,比上年增加700万元,全年投入扶贫资金的总和达到2.3亿元,全市贫困人口由上年的11.5万减至9.8万、低收入人口由上年的36万减至32万,分别减少1.7万人、4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52亿元,增长20.5%。 能源和原材料生产继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22.74万吨原煤,比上年增长1.1%。发电量40.76亿千瓦时,增长4.2%;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7.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2%。分产品看,粗钢产量529.73万吨,增长25.5%;钢材产量467.7万吨,增长22.4%;纯碱增长5.8%;水泥增长10.8%。 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2.7%,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7.58亿元,减少41.7%;实现利税22.59亿元,减少12.1%。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84亿元,增长1.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5.71万平方米,增长288.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8.72万平方米,增长4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在城镇以上投资中,施工项目420个,其中本年投产项目241个,比上年增长22.3%;地方项目投资74.65亿元,中央项目投资23.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99.5%。 非国有投资加快增长。全市非国有经济投资42.62亿元,增长32.8%,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0.0%,比上年提高5.58个百分点。在非国有投资中,股份制经济投资达0.87亿元,外商投资达0.32亿元。 工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全部工业项目完成投资74.85亿元,增长38.1%,比全社会投资增速快12.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3.8%,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1.19亿元,增长0.83%。按行业分:采矿业投资2.18亿元,增长86.3%;制造业投资45.5亿元,增长1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7.17亿元,增长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