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怀化市统计局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0.5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6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62.2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109.7亿元,增长1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721元,增长8.3%。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27.3:27.1:45.6调整为25.4:27.0:47.6。

“三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4家,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20家,1家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拉动效应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9万多户,联接基地面积14.6万公顷。全部工业增加值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2%;全市规模工业产销率为100.3%,上升0.5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96.7%,提高8个百分点。全市小城镇共有88个,城市化水平为23.98%,比上年高1.04个百分点。

职工工资稳定提高,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为24.7万人,比年初减少0.8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9.1万人,减少0.6万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5万人,减少0.2万人;其他类型单位从业人员3.1万人,增加0.02万人。全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2.8亿元,增长9.6%,其中国有单位减少13.2%,集体单位增长0.6%,其他类型单位增长6.2%。年末各类企业下岗职工人数达7.4万人,比年初增加0.8万人。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改制面达85%。小型企业通过多种形式逐步放开搞活。以费改税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会计集中核算和非税收入改革逐步推广。科技、教育、医疗、计划、投资、价格、住房、粮食、供销、社保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较快。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成效,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中心城市建设、经营与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2002年投资3亿元,新建和续建10个城建项目,改造完成了沿河路、锦溪南路、舞水二桥、环城路二期等项目。城市绿化、供排水、公交、环卫设施等都有较大改善。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增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2万人。开展了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依法取缔了三轮摩托车运行和禁止二轮摩托车载客营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靖州现象”有效放大,县城扩容提质成效明显。洪江市治黔城建设加快,中方县城建设开始启动。

精神文明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通过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干部工作作风、群众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和专项治理,保持了社会政治稳定。驻怀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积极参加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在创建“双拥模范城”和抢险救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内在的和自主的动力仍显不足;财政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较差,经济环境不够理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6亿元,增长2.1%,其中农业总产值49亿元,减少0.1%;林业总产值7.2亿元,增长2.4%;牧业总产值30.7亿元,增长5.0%;渔业总产值2.7亿元,增长15.5%。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71.4万吨,减少3.2%;油料9.7万吨,减少10.6%;水果总产量53.5万吨,减少1.0%;其中柑桔21.4万吨,下降2.7%;出栏肉猪325.5万头,增长4.3%;出栏牛15.2万头,增长2.0%;出栏羊59.5万只,增长9.1%;水产品产量3.3万吨,增长7.3%。全年造林面积2.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4%。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36千公顷,比上年调减4.6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1.8千公顷。经济作物中,麻类、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0.1千公顷和10千公顷,增长11.1%和16.7%;棉花种植面积2.4千公顷,减少11.64%;蔬菜和果用瓜面积77.4千公顷,增长3.5%。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37.3%,比上年高0.7个百分点。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74亿元,增长8.8%,上缴国家税金4.3亿元,增长7.6%。

农业基础设施和地方电力工作取得成效。2002年,全市投入资金1.7亿元,完成水利工程2.8万处,完成土石方5243万方。水利建设夺取了“芙蓉杯”的三连冠;巩固和加强了地方电力工作,电源建设新增装机0.8万千瓦,全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供电量13.8亿千瓦时,全年上缴税收2050万元。农网改造第一期改造工程完成3.1亿元、149个项目。

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共减轻农民负担1.2亿元,农民人平负担由改革前的66.8元下降到改革后的37.2元,减负率为44.3%。

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市共实施扶贫项目1100多个,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亿多元。解决了农村10万人行路难、4.4万人饮水难、2万人用电难的问题。3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4.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33.5亿元,增长13.0%。其中,国有工业16.9亿元,增长8.9%;集体工业2.1亿元,下降5.6%。工业产品产销率有所提高,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产销率为100.3%,提高0.5个百分点。

工业技改力度加大,新产品开发取得好成绩。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1.6亿元,增长21.5%。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156.1万吨,增长14.3%;木材3.5万立万米,增长1.9%;塑料制品0.6万吨,下降3.7%;发电量91.6亿千瓦时,增长13.5%,原煤64.3万吨,增长38.7%,化学纤维3617吨,增长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