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效地化解了“非典”疫情和严重旱灾带来的负面影响,国民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增速加快。据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GDP为2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9.0%,是1999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37亿元,下降0.1%;第二产业增加值88.96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82.59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加快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42.4:39.3,与上年比较,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0、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5208元,比上年增加488元,增长8.4%。 “三化”建设取得新进步。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加快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8%,推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6%,比上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93亿元,增长93.3%,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年新增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4.5亿元,增长22%。以丰华实业、永丰酱业、百雄堂高科技农业、星剑药业、天华牧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不断扩大规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增强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商品率为63.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市化水平为28.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物价总水平逐步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6%,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7.4%,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今年全市物价走势呈现出前低后高,逐月回升的发展态势。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3亿元,比上年增长9.6%,上划中央“两税”3.05亿元,增长18.3%。财政支出重点突出,工资、社保、支农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1亿元,增长12.2%。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据市劳动局统计,年内新增就业3.47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4.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6万人,登记失业率为5.0%。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优化工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整治“四乱”,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狠抓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并在市直机关开展了以“六个严禁”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作风教育整顿,全市经济发展软硬环境大为改观。全年取消各类收费项目85个,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0个,查处破坏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及案件3464起。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发展速度还不快;第三产业增势弱,新兴行业起步晚,规模小;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面对罕见的干旱、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全市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奋起抗灾自救,努力化解灾情,降低损失,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3亿元(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比上年下降0.7%,其中农业产值26.1亿元,下降4.6%,牧业产值29.8亿元,增长1.1%。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58.9千公顷,减少2.9%,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63.0千公顷,减少5.8%,而优质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3.3千公顷,增长9.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7千公顷,增长5.8%,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药材,全年新增药材种植面积2.8千公顷,增长43.4%。全市粮食、经济和其他作物的种植比重由上年的75.7:7.7:16.6调整为74.6:8.3:17.1。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市畜牧水产总值32.8亿元,比上年增长0.8%,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达53.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出、存栏均呈增长势头。 植树造林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6千公顷,增长11.5%,退耕还林13千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所改善。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9万处,投入资金1.37亿元,完成土石方2670万立方米。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化肥施用量(折纯)8.4万吨,农村用电量2.8亿千瓦小时,与上年基本持平。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投入扶贫资金1.9亿元,比上年增加0.6亿元,扶贫工作以科技扶贫、项目扶贫为重点,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效果较为显著,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减少低收入人口5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1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7.7亿元,增长17.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6.4亿元,增长8.3%;重工业131.3亿元,增长18.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8.4亿元,增长8.7%,股份制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29.3亿元,增长59.5%。非国有工业的大幅增长,成为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新产品产值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全年实现产值6.0亿元,增长27.1%。市场适销产品、优势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少数产品产量下降。 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0.8%,其中实现利润4.9亿元,增长93.7%。亏损企业由上年的74家减少至5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也由上年的1.1亿减少至7千万。效益提高的同时,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37.5亿元,增长32.3%,产品销售率达99.9%。 建筑业加速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强劲拉动下,全市建筑业加速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在全部建筑业企业中,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17家,实现利税1.7亿元,增长1.9倍。单位工程施工个数达1201个,增长11.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4.7万平方米,增长37.7%,竣工面积152.5万平方米,增长27.3%。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年通过投标承包工程721个,占全部施工单位工程比重达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