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娄底市统计局

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全市已有中等职业学校42所,增加15所,招生2.17万人,在校学生3.8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8倍和2.2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1060人,增长3倍;拥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37个,增加27个,在校学生4.64万人,增长36.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市花鼓剧团自主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村官是个堂客们》在全省艺术节勇夺金奖,填补了我市文艺界的一项空白。市著名摄影家刘九钢的摄影作品《家园的故事》,著名画家康移风的国画作品《我们生活在这里》获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双双被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会员。2003年12月,成功举办了“青春娄底.湘中之光”文化经贸博览会。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馆藏图书72.7万册。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3.9%;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9%;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3.13万户,增加0.3万户。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9个,卫生机构床位7225张,卫生技术人员10748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4754人,注册护士2759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妇幼卫生机构6个;乡镇街道卫生院11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拥有床位2078张。全市卫生领域加大了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强了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全市没有原发病例和疑似病例。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2枚,铜牌1枚;参加国家级运动会获金牌3枚,银牌6枚,铜牌8枚;参加省级运动会获金牌45枚,银牌38枚,铜牌34枚。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城运会柔道项目比赛。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8.2%,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合格率为99.0%,其中优秀率30%,良好率56.0%。

十、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403.89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城镇人口113.49万人,占总人口的28.1%,乡村人口290.4万人,占总人口的71.9%;男性人口210.56万人,女性人口193.3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8.9:100;全市人口出生率11.9‰,死亡率5.6‰,自然增长率6.3‰。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5个,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47.1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7.8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1%,工业废气处理率6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9.4%。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在岗职工工资继续增长。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22.36万人,比上年减少3.0%;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4.41亿元,增长7.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突破一万元,达10999元,增长10.0%。年末离岗职工达7.16万人,近似在岗职工的三分之一。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2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451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78元,增长3.3%,其中工资性收入968元,增长11.9%,家庭经营收入1342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0元,增长1.8%。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发生新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944元,增长8.8%。其中交通和通信支出456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780元,分别增长11.6%和11.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3%;平均每百户拥有汽车0.85辆,家用电脑19.7台,空调器39.6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4平方米,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63元,增长8.7%,其中衣着支出82元,交通通信支出95元,分别增长10.8%和28.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8%;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32台,电话机35台,移动电话10台;人均住房面积32.2平方米,增加3.1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泥土住房占87.9%。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20.61万人,增长1.3%,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7.4万人,增长18.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2.06万人,增长4.7%。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GDP及各产业增加值或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