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国有和集体医疗卫生机构134个,其中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卫生院98个、采血机构1个、专科防治所1个、卫生防疫机构5个、妇幼保健院(站)5个、卫生监督所3个、医药科研机构1个、其他卫生事业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4364人,其中执业医师1170人、执业助理医师722人、注册护士1171人、药剂人员443人、检验人员230人、其他628人;卫生机构编制床位3470张、实有床位3429张、标准床位1642张。全市有村级医疗点103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25人,农村接生员1202人,有274个村实行了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理顺了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由原来的“县乡共管”转变为“以县统管”。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成效显著。全市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81.77/10万,病死率为0.28%,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到了有效防治;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7.68/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为15.18‰。卫生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加强了药品价格管理,规范了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开展了对食品、健康相关产品、医疗市场的卫生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了非法经营、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十一、人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年末全市总户数48.86万户,总人口156.82万人,比上年增加5342人,分性别看,男性81.02万人,女性75.81万人;分户口性质看,农业人口130.84万人,非农业人口25.99人;分民族看,汉族40.61万人,少数民族116.22万人,其中土家族102.37万人、白族10.79万人、苗族2.81万人;分区县看,永定区41.80万人、武陵源区4.48万人、慈利县67.57万人、桑植县42.9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25‰,人口死亡率5.51‰,人口自然增长率3.74‰,计划生育率95.21%,多孩率0.89%。 劳动就业和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年末全市从业人员84.20万人,比上年增加0.40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9.2145万人,减0.45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05万人,增0.57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1.96万人,减0.45万人;农村社会劳动者71.97万人,增0.74万人。按产业分,第一产业56.013万人,增0.13万人;第二产业7.98万人,增0.42万人;第三产业20.20万人,减0.15万人。全市在岗职工7.84万人,占单位从业人员85.1%。全年职工工资总额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职工年平均工资9506.59元,增长17.3%,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020元,增长18.6%。年末全市国企下岗职工0.2万人。全年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达9780人,介绍成功3423人;职业技能培训7789人,培训后就业5610人,其中下岗职工参训800多人,715人实现再就业;兴办各类社区经济实体91个,增加就业岗位6800个;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有5.57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3.98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5.11万人参加了社会失业保险。“两个确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发放离退休职工养老金8037万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940万元、失业救济金383万元,全市1.26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2000多名下岗职工生活费全部按时足额发放,1.01万名国企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449名失业人员领到了失业救济金。福利院收养505人,2.88万人得到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劳动部门检查用人单位239家,查处劳动侵权案件155件,受理仲裁劳动争议案件98件,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总户数11.47万户,人口30.40万人;城市总面积194.0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33.5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218.54公里、251.4万平方米,桥梁51座,路灯7226盏,排水管道118.82公里,防洪堤54公里,绿化覆盖面积987.2公顷,园林绿地面积802.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67.62公顷,公园5个、41.80公顷,供水能力22.10万立方米/日,储气能力558万立方米,公共汽车190辆,出租汽车953辆。全年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完成了武陵源景区拆迁一期工程,共拆除建筑物15.5万平方米、旅馆59家,搬迁居民253户,植树5万株,种草10万平方米;锣鼓塔、军地坪污水处理厂工程进展顺利;市区取缔了203台燃煤锅炉、572太燃煤大灶;全市关闭拆除了23座石灰窑、51家小煤窑(小矿井)、2家采石场;基本完成了黄龙洞砖厂等15项环境污染限期治理任务;全年查处各类环保违法案件22件,执行率达100%。环境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了大气、水、声环境质量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报告。与上年对比,城市空气S02污染指数下降了22%,总悬浮颗粒物污染指数下降了26%,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达31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4%,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主要水域澧水、金鞭溪、索溪90%以上的断面达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下降了0.1分贝,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下降了0.2分贝。 十三、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023.04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人均实际收入6208元,增长9.8%,其中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5.2%、3.6%、31.0%和16.3%。全年人均实际支出5604元,增长2.6%,其中消费性支出4427.76元,增长0.7%,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分别下降22.4%、33.5%和81.8%,而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居住消费分别增长6.7%、15.2%、37.9%、4.7%和86.9%。每百户家庭拥有成套家具108套、彩电118台、影碟机54台、家用电脑6台、组合音响26套、电冰箱(含冰柜)86台、空调器14台、洗衣机96台、热水器48台、微波炉6台、饮水机30台、消毒柜6台、摄像机4架、照相机36架、普通电话84部、移动电话94部、健身器材4套、摩托车20辆、汽车8辆。 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农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04.20元,比上年增长2.8%;人均纯收入1837.05元,增长3.2%;人均总收入2481元,增长0.3%,其中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增长13.0%和93.9%,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下降0.8%和17.7%。全年人均总支出2265元,下降0.9%,其中生活消费支出1553.99元,下降0.3%,食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分别增长3.4%、7.1%、9.4%,而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分别下降16.3%、10.1%、12.2%、24.3%、0.5%;恩格尔系数为59.1%。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33台、黑白电视机58台、电冰箱3台、洗衣机2台、电话机25部、寻呼机5部、移动电话4部、自行车36辆、摩托车3辆。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2.45平方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全年有2万人解决温饱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