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我市抓住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宏观经济政策和中国入世的机遇,全面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8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15.45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16.48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40.91亿元,增长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53元,增长9.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7:21.1:56.2调整为21.2:22.6:56.2。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经济结构由“三一二”型向“三二一”型的转变。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全年经济运行呈现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投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二、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和城镇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 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障碍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宽松,经济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仍处在较低水平,城市和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受住了连续自然灾害的考验,实现了平稳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除农业下降0.1%外,林、牧、渔业分别增长3.4%、5.3%、和11.3%。全年粮食总产量56.02万吨,下降3.7%;油料6.32万吨,下降18.6%;棉花0.18万吨,下降25.3%;苎麻0.79万吨,下降2.1%;烟叶0.87万吨,增长35.0%;甘蔗0.81万吨,下降15.3%;茶叶0.14万吨,下降4.4%;水果12.16万吨,增长6.4%;蔬菜36.94万吨,增长8.3%;肉类9.65万吨,增长3.2%;禽蛋1.10万吨,增长3.6%;水产品0.74万吨,增长3.2%。年末存栏生猪78.74万头,增长3.6%;牛15.51万头,下降14.3%;羊20.31万只,下降3.3%;家禽236.91万羽,增长16.1%。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34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27千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84千公顷,零星植树890.1万株。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效果进一步提高。农、林、牧、渔业的比例由上年的58.9:7.3:31.9:1.9调整为56.6:7.8:33.7:1.9。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21.0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48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34.25千公顷,调减4.73千公顷;经济作物58.89千公顷,调减3.3千公顷;其他农作物27.95千公顷,增加0.55千公顷。早稻、晚稻、小麦、豆类、油料、棉花、甘蔗等调减较多,而蔬菜、瓜果、烟叶、玉米、薯类、药材、青饲料面积有所增加。全市蔬菜大棚1632个,面积61公顷,分别增长25.2%和7.0%;优质稻面积10.86千公顷,增加1.69千公顷。全市建设了一批反季蔬菜、烟叶、黄姜、牛羊等商品生产基地,创办和引进了清华绿色药业、崇山公司、广东金荔科技、加华生物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达26家,总资产1.98亿元,全年实现产值2.5亿元。 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大,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完成水利工程1.03万处,新修砼防渗渠道101.7公里,治理病险水库17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05万亩、改善1.13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83万亩,新增蓄引提水量98万立方米,兴修堤防5.7公里,解决4.6万人饮水困难,新建沼气池1.41万口,新修和改造乡村公路470公里,221个村完成了农网改造。 乡镇企业较快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年末全市乡镇企业(含个体工商户)44435家,从业人数14.73万人,全年实现总产值72.54亿元、实交税金0.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0%和15.6%。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99.46亿元,其中非农产值75.21亿元,占75.6%。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的产值分别为30.02亿元、10.79亿元、11.19亿元、23.22亿元,分别占农村非农产值的39.9%、14.3%、14.9%、30.9%。 三、工业经济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2.47亿元、增加值10.6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2%和9.7%。 规模工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为13.12亿元、增加值5.09亿元、销售产值13.06亿元,分别增长22.0%、20.1%和19.6%,产品销售率为99.6%,下降0.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产值6.51亿元、销售产值6.42亿元,分别增长20.7%和12.1%,产销率为98.6%,下降了2个百分点;集体工业产值0.91亿元、销售产值0.91亿元,分别下降7.2%和4.5%,产销率100.4%,上升了0.8个百分点;其他工业产值5.70亿元、销售产值5.73亿元,分别增长31.0%和35.1%,产销率100.5%,上升了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重工业产值10.22亿元、销售产值10.15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0%,产销率99.3%,上升了0.1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2.89亿元、销售产值2.91亿元,分别增长20.1%和18.2%,产销率100.5%,下降了0.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生产原煤32.98万吨,增长13.1%;木材1.05立方米,增长0.4%;自来水1509万吨,增长1.5%;食用植物油2979吨,下降13.4%;配混合饲料1.03万吨,增长26%;白酒455吨,增长94.4%;软饮料228吨,下降7.3%;服装87.53万件,下降18.8%;皮鞋48.90万双,增长65.9%;人造板1.56万立方米,增长21.1%;合成氨9060吨,增长1.34倍;氮肥4.37万吨,增长45.5%;水泥50.68万吨,增长13.8%;砖2.26亿块,增长1.77倍;粮食加工机械2448台,增长51.8%。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87.3%,比上年提高了25.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和国有控股工业均实现了净盈利,全市57家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93万元,比上年增加2934万元;利税5923万元,增加3672万元;亏损面由49.1%下降为40.4%;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66万元,减亏1481万元。全市42家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为242万元,增加2298万元;利税4224万元,增加2993万元;亏损面由54.8下降为45.2%,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110万元,减亏1536万元。 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全市筛选了18个重点工业发展项目,其中九天食品、黄连素开发、负压消失模3个项目列入了省里“小巨人”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1亿元,市制药厂的肠康胶囊、恒兴生物的杜仲纯粉和绿原酸、正康公司的七层瓦楞纸、贸源化工的啤酒单宁酸等技改项目已竣工投产,清华科技的葛根素和葛根异黄酮项目顺利通过中试,永定汽配、慈利铝业等一批企业的技改项目正在抓紧进行。以植物活性提取物为主的生物医药加工、以农林副产品为原料的旅游商品加工、以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绿色能源等三大新型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市生物医药加工企业已发展到9家,开发产品11个,年产值1.12亿元;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0家,年产值2.24亿元;水电装机容量达到51万千瓦,其中装机5000千瓦以上的电站有9座,全年不变价产值1.4亿元。张家界科技工业园正式启动,2家企业已进园开工,有7家企业达成了进园意向。通过结构调整,一批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全市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发展到5家,20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一批影响生态环境、经营粗放、产品无市场的化工、砖瓦、采矿、冶炼企业退出了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