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益阳市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0年全市抓住国家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在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同时,加快在建工程建设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阶段性快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国有投资28亿元,增长36%。重点在建工程进展顺利,益阳电厂、水利投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白沙大桥、资江三桥、安化东坪大桥等项目完成了年度工作量。茅草街大桥、安化小淹至桃江马迹塘二级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正式动工,洞庭湖二期治理、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工代赈和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按进度要求顺利实施,朝阳高科园基础建设、益阳体育中心等进展较快,洛湛铁路益阳段、益阳50万伏变电站进行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益阳电厂完成9.85亿元,增长96%,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开发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完成14.39亿元,增长8%。“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4亿元,比“八五”期间的70.58亿元增加118.82亿元,增长168.3%,平均每年增长21.8%。

建筑业生产经营有所增长。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开拓,建筑质量逐步提高。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5亿元,建筑企业实现利税4500万元。

五、国内商业、市场物价和对外经济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明显回暖。年内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0.7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城镇零售额37.78亿元,增长11.1%。农村零售额32.98亿元,增长6.3%。从经济成份看,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47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14.23亿元,增长4.3%。非公有经济47.29亿元,增长14.8%,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14.7亿元,增长6.8%。2000年与1995年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1.4亿元增加到70.76亿元,“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6.6%。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7%,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0.3%,基本上呈平稳运行的局面。零售商品中,食品价格比上年下降1%;服装鞋帽、纺织品价格回暖迹象明显,分别比上年上涨0.7%和0.6%;家电价格在上年基础上再度下降6%;中西药品价格比上年上涨8.2%;燃料价格比上年上涨21.7%;机电产品、建筑装璜材料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7.5%和5.3%。消费商品中,服装项目比上年上涨2.4%。
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我市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客商落户,平稳推进各项改革,外经外贸呈现恢复性的增长。年内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外贸出口额1460万美元,增长65.9%。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6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三资企业到位外资2230万美元,增长8.9%,境内市外招商引资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合同资金17亿元,比上年增长6.04%,到位资金5.5亿元,增长56.7%,为年计划的54.9%。

旅游事业取得稳步进展,年内接待来益阳旅游的中外游客50.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亿元。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税部门努力开辟新的财源税源,使全市财政收入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有所增长。按照“控规模、保重点、增效益”的总体要求,突出加大对人员工资、社保、救灾、扶贫等重点支出的保证力度。2000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1.07亿元,增长1.4%。2000年与1995年相比,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6%,“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6.3%。

金融风险逐步得到处置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剥离进展顺利,金融机构存款平稳增长,贷款投入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4.82亿元,比年初增长13.6%;各项贷款余额116.14亿元,比年初增长9.1%。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54.13亿元,现金支出363.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31%。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保险业务支出1.5亿元,增长15.4%。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年内,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及广大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市申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年内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4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项目6项,新培育和认定10个高新技术企业或产品。全市获省科技进步奖10项。登记各类技术合同1120个,合同成交额7500万元。全年申请专利90余件,新实施专利15件。“九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687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0项,2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个科技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逐步展开,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创办本科院校步伐加快。2000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1%,年巩固率99.3%,初中年巩固率95.3%。普通教育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普通中学304所,在校学生27.22万人,比上年增长4.7%;普通小学2567所,比上年减少10.6%。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所发展。年末职业在校学生1.58万人。成人中小学在校学生4.16万人。南县成人中专、沅江市职业中专、安化职业中专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重点职业中专。加快了办学体制改革步伐,新办了朝阳国际学校、益师艺术实验学校、南县立达中学等一批民办学校。通过“校长选任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竞争机制已逐步引入教育领域,教师苏州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8.3%、88.9%和67.7%。

文化、广播、电视、报刊等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环境。“五下乡”活动成果不断巩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和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文明卫生创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十星级”农户和“五星级”居民户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全年公开发表各类文艺作品3042件。其中在省以上比赛和评比中获奖的作品23件。出版各类著作和专集13部,长篇小说《张子清》获省“五个一工程”三等奖。电影剧本《再别沈桥》获2000年夏衍电影文学奖。国画《和平颂》获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书画邀请赛铜奖。舞蹈《捣衣情歌》获全省“群星奖”金奖。全市电视覆盖率93%,广播覆盖率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