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不变价,不含铁通公司,下同)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全市函件1136万件,增长1.15倍;报刊累计数1735万份,增长12.3%;城市电话用户8.80万户、农村电话用户6.49万户,分别增长7.0%和20.7%;移动电话用户8.45万户,增长90.5%;无线寻呼用户9.78万户,增长0.5%;互联网用户2.15万户,增长2.20倍。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5.41亿元,下降9.4%;非公有经济18.35亿元,增长21.5%。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市区9.10亿元,增长18.3%;县城6.74亿元,增长9.8%;县以下7.92亿元,增长9.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3.16亿元,增长15.6%;餐饮业3.00亿元,增长22.4%;其他7.60亿元,增长5.0%。全市拥有各类市场106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59个、农副产品市场36个、工业品市场11个,全年市场交易总额17.15亿元。连锁、配送、代理等现代营销方式和超市、专卖店、网吧、酒吧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并初具规模;信贷消费悄然兴起,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1.93亿元,比年初净增0.53亿元。 物价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5%,其中食品97.3%、烟酒及用品95.4%、衣着97.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98.1%、交通和通讯105.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2.5%、居住99.5%。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6.6%,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6.4%。 七、旅游业和对外经济贸易 旅游业迅猛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27.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8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4%和38.4%,其中境外游客25.3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691万美元,分别增长25.7%和27.1%。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拥有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20家、一星级9家、待评8家,共有床位8787张;旅行社50家(其中国际社6家),国证导游1160名;旅游运输公司12家(车辆430辆)。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按照依法治旅、以德治旅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旅游行业管理办法,重点突出导游、旅行社的管理,全年游客投诉33起,比上年下降30%,重大投诉为零,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继续改善。客源市场继续拓展。通过举办第七届“森保节”、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在主要客源市场召开旅游产品说明会、接待旅游踩线团和旅游专业记者采访、加强新闻媒体和网络宣传等方式开展旅游促销,拓展客源市场。内地的华南、华东、华北、周边客源市场继续扩大,东北、西北、西南市场快速成长;海外的港澳台客源市场继续拓展,韩、日及东南亚客源市场发展迅速。游客消费水平继续提高。每人天国内游客在我市消费425元,海外游客消费163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4%和11.6%;人均逗留3.9天。假日旅游高潮迭起。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共接待游客74.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5亿元。五月份连续创下单日、单周、单月我市旅游接待历史新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新批三资企业9家,年末达52家;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9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1203万美元,增长1.37倍。“森保节”旅游商品展销会参展企业141家,其中市外客商38家;总成交额1.57亿元,其中现货交易额688万元;现场签订供货合同金额8110万元,意向签约金额6970万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7万美元,其中出口16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税收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90亿元,比上年增长3.7%(剔除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11.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1亿元,增长0.4%(剔除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10.4%);上划中央两税0.72亿元,增长8.1%;基金收入0.17亿元,增长78.0%。全市一般预算支出7.55亿元,增长17.0%。全市各项税收入库3.03亿元,增长13.5%,其中国税系统入库1.35亿元,增长15.9%;地税系统入库1.68亿元,增长11.7%。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80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其中企业存款9.60亿元、储蓄存款31.01亿元,分别增长26.7%和15.8%。各项贷款余额49.60亿元,增长9.7%,其中短期贷款25.32亿元,增长5.1%;中期流动资金贷款4.25亿元,增长26.2%;中长期贷款18.57亿元,增长11.4%。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收入172.88亿元,现金支出139.20亿元,净回笼现金3.86亿元。 保险业务迅速扩大。全市保险机构保险业务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财产保险0.39亿元、人身保险0.89亿元,分别增长42.5%和24.3%;全市保险业务支出0.62亿元,增长18.1%,其中财产保险0.17亿元、人身保险0.45亿元,分别增长5.5%和90.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步明显。科技兴农力度加大,全市共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61项(次),新增产值1.9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9%,畜禽良种率达72%。企业技术创新有新的进展,全市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20项,新增产值2.5亿元,创利税2130万元,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29%。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创产值4642万元,比上年增长61.7%。民营科技和技术贸易发展较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4家,年产值7900万元;有技术贸易机构72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600万元。全年共组织科技成果鉴定(验收)10项,有19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励,其中2项居国内领先水平;全市共申请专利133件。贸源化工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工艺最先进的五倍子深加工基地,清华绿色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快速提取葛根素及葛根异黄酮的新工艺研究中试项目进展顺利,市制药厂独家开发出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国家级四类新药肠康胶囊已经投产,铝业有限公司电解槽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有高等院校2所、电大1所、职业中学8所、普通中学115所、小学939所、幼儿园3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学校教职工数为:高校803人、电大14人、职业中学514人、普通中学5757人、小学8730人、幼儿园299人、特殊学校34人;各类学校在校生数为:高校4916人、电大631人、职业中学4944人、普通中学71942人、小学140890人、幼儿园17712人、特殊学校107人;招生数为:高校1656人、电大291人、职业中学2749人、普通中学28117人、小学16670人、幼儿园15034人、特殊学校16人;毕业生数为:高校1223人、电大55人、职业中学1147人、普通中学14769人、小学28976人、特殊学校9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7.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7%。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在全市普及。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普通高校录取2337人,录取率为72.2%,其中重点院校录取341人(清华录取5人,北大录取2人);普通中专及职业技术学校录取3208人,录取率58.8%;成人高校录取2430人,录取率63.9%;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单科合格证6237张,合格率40%,746人获得大专以上毕业证书。普通高校、重点本科、军事院校、成人高校录取人数和自学考试毕业人数均创历年新高,飞行员录取实现零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