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拥有文化馆(站)73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公共图书馆3个。群众文化丰富多彩。举办了“七.一”歌咏比赛、元宵灯会、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路桥杯”歌手大奖赛、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周、送戏送书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永定区后坪镇文化站跻身省级百强文化站,桑植县文化站被省文化厅申报为全国先进文化集体。专业创作又出新成果。舒达创作和演唱的歌曲《吊脚楼的阿妹》和《乖乖张家界》在全国少数民族“孔雀杯”歌手大赛中荣获演唱奖和优秀创作奖;在全省“蔡伦杯”歌手大赛、“三湘蒲公英”大赛、首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我市获得了3金、12银、24铜、14优共53个奖项;永定区阳戏剧团连续4年蝉联全省“好剧团”称号。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234家,其中剧团15个、演出公司1个、剧院2个、电影经营单位(场所)7个、民族风情园8家、打字复印116家、网吧146个、歌舞厅41个、卡拉OK厅80个、电游室59个、音像制品售租放映点298个、印刷企业69家。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开展了“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对娱乐、网吧、音像市场的重点稽查,消除安全隐患,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净化文化市场。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市拥有体育场3个、体育馆1个、游泳池2个、业余体校26个、电脑体育彩票布点30个。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23次,主要体育赛事有全省第七届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全市第六届“建行杯”田径运动会、全市第六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建党80周年门球赛、“嘉信花园杯”篮球赛、桑植县第六届运动会等。唐金玲在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荣获铅球、铁饼两枚金牌,我市选手在全省单项比赛中共获得8金、6银、9铜等47个奖项。申办2003年皮划艇世界杯赛的工作已正式启动。 新闻、广电事业继续进步。《张家界日报》年发行量1.80万份,全年出版263期,有18篇新闻稿件在省级以上报刊上稿。市城区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架设干线250KM、用户线1000KM,实行可寻址管理用户3.8万户,收视质量大大提高;卫星电视快速发展,新增用户2万户,电视覆盖率达90%。全年共播出新闻2700条、专题170期,在省级台上稿128条、在中央台上稿12条。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国有和集体医疗卫生机构134个,其中医院8个、卫生院104个、门诊部1个、专科防治所(站)3个、卫生防疫站4个、妇幼保健所(站)5个、药品检验所(室)3个、中等医药学校3所、其他卫生事业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4506人,其中医师(士)2018人、药剂师(士)531人、护师(士)1189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439张。全市有村级医疗点103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25人,农村接生员1202人,有274个村实行了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成效显著。全市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90.78/10万,病死率为0.13%,未发现霍乱、地慢病例,麻风、结核病得到了有效防治;“四苗”接种率达85%以上,食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为89.8%;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60.41/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为20.72‰,未发生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卫生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开展了对医疗、医药、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涉水产品等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卫生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了非法经营、假冒伪劣等卫生违法行为;加强了医药价格管理,推行了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和医药费用“一日清单制”。 十一、人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年末全市总户数48.89万户,总人口156.29万人,比上年增加6274人,其中男性人口80.78万人,女性人口75.51万人;农业人口130.64万人,非农业人口25.65人;汉族人口40.9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35万人,土家族、白族、苗族分别占了全市总人口的64.9%、6.9%、1.7%。全市人口出生率10.19‰,人口死亡率5.79‰,人口自然增长率4.40‰,计划生育率95.30%,多孩率1.46%。 劳动就业和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年末全市从业人员86.27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9.67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05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4.32万人、农村社会劳动者71.23万人。全市在岗职工8.07万人,占单位从业人员83.4%。全年职工工资总额78073.4万元,比上年增长11.7%;职工年平均工资8102元,增长20.6%,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294元,增长16.4%。年末全市国有经济单位下岗职工1.75万人,其中女性0.71万人。全年职业技能培训0.35万人,其中下岗职工0.0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500余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1000余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保持在3.8%以下。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有1499家单位5.60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3.05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153家单位5.3万人参加了社会失业保险。“两个确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11978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3500名下岗职工生活费全部按时足额发放,9616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1750名失业人员领到了失业救济金。全年检查单位80多家,查处劳动侵权案件15起,受理仲裁劳动争议案件76起,较好地维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市化率为19.5%。城市总户数8.84万户,人口30.38万人;城市总面积193.7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32.51平方公里;城市道路198.30公里、230.08万平方米,桥梁49座,路灯3858盏,排水管道99公里,防洪堤44.08公里,绿化覆盖面积943.91公顷,园林绿地面积758.5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61.35公顷,公园5个、34.93公顷,供水管道长度2005公里,供水能力20.10万立方米/日,储气能力397.50万立方米,公共汽车132辆,出租汽车950辆。全年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投入城市维护建设资金8137万元。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在巩固武陵源景区无煤化成果的基础上,今年狠抓了市城区无煤化,对临街的小餐馆、小面馆的燃煤灶进行了集中整治,改用清洁能源;开展了机动车尾气年检、路检和抽检工作;狠抓了污水集中治理,锣鼓塔和军地坪污水处理厂已先后开工建设,市区污水处理工程正在积极筹建。加大了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率达100%,排污申报率达100%,一批污染环境严重、破坏生态的项目被禁止开工或受到查处,关闭了一批石灰窑、小煤窑、木材加工厂、木炭交易市场,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毁林事件。环境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了大气、水、声环境质量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市城区空气、声、饮用水源质量均达国家Ⅱ类标准,新码头水质为Ⅳ类;武陵源景区空气质量均达国家Ⅰ类标准,金鞭溪和索溪水质为Ⅱ类。今年,我市被列为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