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岳阳市统计局

2004年,岳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实施“民本岳阳”九项工程,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济质量得到提升,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人均突破一万元。2004年,全市GDP59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规模和速度均创近七年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67.0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206.03亿元,增长10.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取得历史性突破,达到11172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5.2:34.9,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力达到58.3%,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工业支柱产业日益壮大:石化、食品、造纸、纺织、矿产建材、电力、机械、医药等八大规模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164.11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93.8%。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型规模工业增加值66.17亿元,带动本地资源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滚动发展。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和资源型规模工业增加值共计183.6亿元,占第一、二产业增加值的47.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市直经济实现增加值162.46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7.5%,比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区街经济实现增加值109.58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18.6%,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持续发展。2004年六县一区(屈原管理区)共实现增加值381.50亿元,占全市GDP总额53.9%,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1.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5%,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38.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八件实事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件实事46项指标任务经考核验收全面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37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3.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8.4万人,新建与改造通乡公路473公里、建成通村公路660.02公里、完成洞庭湖区畅通工程桥梁建设1座;社保、低保、解决低收入户住房等9项指标落实到位;蔬菜、生猪无公害生产与检测、食品、药品按标准化管理经营等12项指标全部达标;疾病控制与预防、乡镇卫生设施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人口饮水等13项指标达到省颁标准;当年城镇项目拆迁安置资金到位率、征地补偿费用清欠率及其相关信访办结率等6项指标均完成目标任务。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国企改革全面启动,农业税下调到位,农民负担减轻;近两万市民参与“机关作风大家评”活动,经济环境得到优化,以民为本的发展观念和增长方式正在形成;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攀升: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122.61,下季度预计景气指数120.43,企业家信心指数四季度134.34,下季度预计信心指数137.14。

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大的转变,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不多;财政收入规模偏小,支出压力较大,县乡财政困难;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部分城乡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均不同程度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

粮食产量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90.7万吨,比上年增加63.53万吨,增长30.0%;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大幅增长;烟叶、蔬菜产量稳定增长。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46.53:2.76:38.89:11.82,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78.0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96.44千公顷,增长25.3%,油料种植面积83.87千公顷,增长8.2%;棉花种植面积34.81千公顷,增长9.7%;蔬菜种植面积88.92千公顷,下降13.0%。

林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年完成植树造林41.77万亩,比上年增长6.0%,其中退耕还林完成37.81万亩。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38.4%,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为农民争取政策性收入9200万元。铁山水库、新墙河流域、交通干道沿线、城市绿化生态圈得到治理,局部生态明显改善。林业综合经济进一步壮大。实现总产值40.33亿元,其中营林、林产品及竹木采伐产值5.3亿元;林业采掘、制造业产值34.23亿元;森林旅游及服务业产值0.8亿元。林纸一体化进程加快,年内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20万亩,规模以上林业制造业达到50家。

畜牧业增长加快。全市畜牧业增加值45.59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全年出栏肉猪759.42万头,增长5.1%;出栏牛13.59万头,增长57.1%;出栏羊43.65万只,增长9.6%。肉类总产量58.36万吨,增长4.5%,禽蛋产量7.87万吨,下降8.8%。渔业稳步增长。渔业增加值13.83亿元,增长10.8%;水产品产量32.24万吨,增长6.1%。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2180处,投入资金3.99亿元,完成土石方5272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6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45.34万千瓦,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9.95万吨,增长18.3%;农村用电量4.01亿千瓦小时,增长4.4%。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0.82亿元,共有3.5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帮助3.9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2.45万个;完成5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帮助100户特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农业产业化迈出新的步伐。2004年,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各类生产基地160万亩,带动农户45万户,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达65万人(市外),实现劳务总收入40亿元,增长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4.99亿元,增长21.8%。7家大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44亿元,增长24.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百分点。

能源和原材料生产提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原油加工总量610.36万吨,比上年增长19.5%。全年发电量60.45亿千瓦时,增长1.8%;机制纸生产量45.21万吨,增长20.4%。纺织业增加值增长27.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6%。

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100.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9.9%,提高23.9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17亿元;实现利税28.64亿元。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6.86亿元,增长24.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9.16万平方米,增长3.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59.94万平方米,增长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