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98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7.1%。其中,出口总额9564万美元,增长112.5%;进口总额311万美元,减少39%。主要出口产品有打火机、纺织及皮革制品、五金工具、罐头及肉制品系列、医药及药材、粘胶长丝以及机电产品等,主要销往香港、台湾、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泰国、越南、菲律宾、意大利、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精心组织了“港洽周”、“邵洽周”等招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490万美元,增长20%;利用市外境内资金72.97亿元,增长100.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公路里程到达数为80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公里,一级公路4公里,二级公路570公里,三级公路793公里,四级公路2822公里。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为4.93万辆,其中客车2.92万辆,货车2.01万辆。民用运输船舶847艘。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5224万吨,增长59.32%,货物周转量57.66亿吨公里,减少3.94%;水运货运量270万吨,增长12.03%,周转量0.51亿吨公里,增长56.08%。公路客运量12379万人,旅客周转量67.56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98亿元,增长10.98%;电信业务总量18.20亿元,增长28.33%。年末局域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11.2万门,比上年增长8.03%;固定电话用户93万户,新增14万户,增长17.7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48.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3.3万户,新增用户20.5万户。电话普及率为25部/百人。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50万人次,增长7.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亿元,增长12%;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399人次,比上年减少5.1%,其中港、澳、台同胞1104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26万美元。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3.42亿元,增长30.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6.77亿元,增长16.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0.41亿元,比上年增长0.9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8.14亿元,增长0.17%;中长期贷款余额41.45亿元,增长5.28%。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7.97亿元,增长48.5%,工业贷款余额10.24亿元,减少46.7%,农业贷款余额38.37亿元,增长22.28%。全市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9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贷款余额54.19亿元,增长13.58%。 证券业务随股市的升跌而波段发展。12月末,在邵证券营业部开户人数5.07万人,增长0.4%,股民保证金0.98亿元,增长1.03%,年内交易量61.2亿元,下降20.13%。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末有9家保险公司入驻邵阳。全年保费收入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7亿元。全年赔付额与给付2.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1亿元,人寿险赔付额1.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66万人,在校学生达1.8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6.64万人,初中招生9.01万人,小学招生8.78万人;在校学生高中16.52万人,初中32.92万人,小学48.9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 科技投入有所增加,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4万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项。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3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7.24亿元,增长34.5%,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1.38亿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95件,增长18.2%,实施专利30件。技术市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0.25万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60%。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2%,有线电视用户37万户。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6个。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病床床位0.9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55万人,注册护士0.34万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0.06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0.02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63万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1个,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62万人。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成绩突出。2005年在省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省级以上金牌37枚,银牌79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260项次,参加活动的单位达1000余个,12万人次;经常参加群众体育活动人口为260万人,占总人口38%。2005年11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市运会,设14个比赛项目,共252枚金牌,26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全年体育彩票发行6300万元,为上年的6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744万人。年内出生人口9.38万人,出生率12.64‰;死亡人口5.04万人,死亡率6.8‰;全年净增人口4.3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84‰。全市常住人口669.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12元,比上年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602元,增长4.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21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1元,增长6.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4%。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3.57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6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3.68万人,增加2.48万人,增长4.84%,其中参保职工40.28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3.4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9.99万人,比上年增加1.99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1.81万人,比上年增加1.4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3.05万人,参保退休人员8.7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0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