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邵阳市统计局

城市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年末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294辆;拥有出租汽车1030辆。

邮电通信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1.99亿元,增长31.6%。全市年末拥有电话装机容量88.65万门,增长4.5%,其中农话装机容量达46.32万门,增长8.6%;电话用户达62.94万户,增长3.2%,其中农村电话用户27.93万户,下降1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现代通讯意识增强,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42.55万户,增长95.8%;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9.06万户,增长25.8%。

旅游基础建设得到加强,旅游产业取得长足进步。2002年全市围绕“打造三山品牌,培育新兴产业”战略,努力改善旅游形象,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星级宾馆13家,年内新增2家,拥有旅行社11家,年内新增4家。第三届中国?山旅游节期间,法国“蜘蛛人”挑战辣椒峰等一系列活动的市场成功炒作,使?山、南山、云山三大景区游客量稳步上升。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同比增长16.9%,其中入境旅游者2800人次,增长21.7%;实现旅游总收入6.6亿元,增长37.2%。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33亿元,增长8.4%。其中城市28.83亿元,增长9.1%;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73.5亿元,增长8.1%;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35亿元,下降8.7%,非公有制经济完成73.98亿元,增长16.7%。国有商业所占市场份额继续萎缩,非国有商业竞争力日趋强劲,非国有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达到72.3%,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8.4亿元,增长8.7%,批零贸易业零售额73.24亿元,增长10.9%。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576万美元(海关口径),增长48%,其中出口1304万美元,增长20.8%。年内先后组织了上海和东莞二次大型招商会,新批三资企业19家,实际利用外资3509万美元,增长32%;利用内资7.4亿元,增长88.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3.89亿元,剔除所得税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政策性因素,同比增长9.5%。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增长11.9%,完成上划两税收入3.29亿元,增长2.5%。全年财政支出28.12亿元,增长28.1%。

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贷款投放明显不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4.67亿元,比年初增加35.74亿元,增长17.1%。其中企业存款25.22亿元,增长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5.72亿元,增长18.5%。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3.24亿元,比年初增加8.88亿元,增长7.8%。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新增4.56亿元,商业贷款减少1.7亿元,工业贷款新增0.11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3.05亿元,其中技术改造贷款减少0.12亿元。存贷款比为50.4%,表明贷款投放明显不足,拉动经济增长泛力。

现金继续回笼,支付能力正常。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55.53亿元,现金支出927.25亿元,净回笼现金28.28亿元,比去年多回笼0.93亿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公民投保意识增强。年末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5.78亿元,增长48.6%。其中财产险1.04亿元,人寿险4.74亿元,分别增长9.8%、61.2%。全年赔付额为1.33亿元。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投入有所增加,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2002年末,全市拥有从事科研活动人员1.89万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6人。共实施科技计划3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26项。安排科技活动经费944万元,获得科技成果34项,有2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全市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16亿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28件,下降2.3%,授权专利78件,增长2.6%。技术市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038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2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通过技术市场转让科技成果136项,下降30.6%。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邵阳高等专科学校联合成功组建邵阳学院,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年末邵阳学院,当年招生3270人,在校学生达8750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3504人;普通中学574所,在校学生达43.18万人;职业中学31所,在校学生1.19万人;小学2631所,在校学生59.98万人。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专任教师2.73万人,具有职称人员2.5万人,其中具有小学一级职称以上教师1.15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57万人,具有职称人员2.24万人,其中具有中学一级职称以上教师1.18万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986人,具有职称人员874人,其中具有中学一级职称以上教师502人。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戏剧《老板何来》、图书《宝庆竹刻》获邵阳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贡献奖;花鼓小戏《祭鸡》取得迎十六大召开进京献艺湖南唯一入选节目;《奈何桥》获全国地方戏曲青年演员大赛银奖;《向往神鹰》获湖南省“三湘蒲公英”少儿音乐舞蹈金奖。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馆藏书量达121.2万册;文化馆13个,艺术表演观众人数达23.5万人次。书刊、音像市场整顿成效明显,收缴非法黄色书刊23万册,收缴非法黄色音像带72万合。拥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综合覆盖率60%。拥有电视台1个,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1座,全市电视覆盖率为82%。

卫生事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城乡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87个,卫生人员1.85万人,其中技术人员1.5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03万张,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2.18人,每千人拥有床位1.41张。部分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居全省先进水平。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各县(市)均已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疾病的防治,各类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下降。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2002年,我市运动员在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获铜牌1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枚。在全省第九届运动会上取得可喜成绩,获得金牌45.5枚。成功地承办了湖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获得金牌17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群众体育活动人口为273.42万人,占总人口37.5%,体育达标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的92.8%。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全市建立了10个环保监测站,监测人员104人。建成4个省级自然环境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为32.4千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环境噪声达标区3个,市区噪声达标面积17.1平方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