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艺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各类文化艺术馆10个,公共图书馆7个, 博物馆14个,档案馆23个,已开放各类档案43.10万(件)。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日趋繁荣,文化产业速推进。花鼓戏《秋天的花鼓》和广播剧《黎明的歌》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新闻《袁隆平等院士成为科技“知本家”》实现了湖南新闻获中国新闻一等奖零的突破。全年报纸发行量6.92亿份;杂志出版量0.99亿册,图书出版量2.49亿册。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1%。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08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5个,卫生防疫机构18个,妇幼卫生机构9个。 卫生技术人员2.82万人,其中:医生1.23万人,护师、护士0.90万人。卫生机构床位2.25万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比重达92.9%,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851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师、护士4.82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85张。 城乡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体育事业成绩斐然。2001年我市体育工作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获得4.5枚金牌的好成绩。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01年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80, 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5138万元。共拆除违法违章建筑120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100万平方米。 全市绿地面积达4454公顷,建城区绿化盖率为26%。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为5220公顷。城市气化率、饮用水质达标率、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均有所改善。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2001年我市人口出生率为9.23‰,人口死亡率为5.4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3‰。年末总人口587.10万人,比上年增加3.91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91.90万人,比上年增加5.4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4元,比2000年增长9.0%,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8%。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745元,比2000年增长5.1%。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消费所占比重继续下降,交通、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特别是医疗保健比2000年大幅度增长。其中:医疗保健同比增长48.1%杂项商品和服务同比增长43.6%, 而食品消费同比增长2.1%,低于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3元,比2000年增加212元,增长7.2% 农民收入逐步进入平稳增长期,其中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下降,外出打、企业和家庭生产经营等非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比重上升。从农民收入的增加额来看,77%的收入均来自于非农业部分。 2001年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719元,比2000年增长5.1%,其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医疗保健类和交通及通讯类, 同比分别增长29.8%和19.0%。 社会福利、劳动保险业进一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129所,床位3913张;收养孤寡老人、儿童等3207人。2001年我市社会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达39.04万人,参加离退休费社会统筹人员15.68万人,参加大病医疗统筹人数大幅度增长,达29.62万人,比2000年增长1.20倍。 参加医疗费统筹的离退休人数为8.40人, 同比增长1.52倍。住房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公有住房商品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注:⑴本公报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⑵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