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恩施州统计局

全州卫生机构941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106个,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共805个,采供血机构4个,妇幼保健院8个,专科疾病防治所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卫生监督所3个;全州卫生机构实有病床6590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386张;全州卫生技术人员1.01万人,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76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0.36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一批运动员在国内、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我州组队参加全省青少年年度比赛,取得23枚金牌、41枚银牌和46枚铜牌的好成绩。众多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群众体育有声有色。全年发行电脑体育彩票2963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州城镇人口77万人(办事处及建制镇镇区范围内总人口),城镇化率20.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其中恩施市5亿元,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整体功能得到提升。全州城市(包括县城)建成区面积59.5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383.6公里,人均道路面积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4平方米,城市自来水综合日供应能力33.5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6%,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59.6升,燃气普及率60%,出租车1345辆,污水集中处理率26.74%,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3.64%。

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和监测、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1.08亿元。其中,污染源治理完成投资0.13亿元,工业企业完成施工项目11个,建成投产执行“三同时”项目140个;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0.95亿元。巴东县、恩施市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试运行期;建始、来凤两县城市垃圾处理厂动工兴建;列入国家三峡库区影响区的巴东县四个乡镇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恩施市城区声环境和降水质量有所改善。经监测,恩施市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58.6分贝,比上年下降4.2分贝;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1.5分贝,比上年下降3.2分贝。恩施市城区降水酸雨频率19.4%,比上年下降6.4个百分点,降雨PH平均值6.49,呈显著好转趋势。恩施市城区空气质量比上年有所下降。其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0.183毫克/立方米,是恩施市城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三级标准0.83倍;二氧化氮平均浓度0.010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0.067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据全州62家重点工业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2.7%,重复用水率13.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2.7%;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2.2%,去除率8.5%;烟尘排放达标率6.3%,去除率44.7%;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2%,去除率44.6%。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出生人口4.40万人,死亡人口3.2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74‰。年末全州总人口382.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20.1%;农村人口305.71万人,占79.9%。男性人口200.33万人,占52.3%;女性人口182.38万人,占47.7%,性别比109.84%。18岁以下人口88.7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23.2%;18-60岁人口246.26万人,占64.3%;60岁以上人口47.70万人,占12.5%。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0元,比上年增长1.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20元,增长7.2%;恩格尔系数3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93元,增长6.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36元,增长12.4%;恩格尔系数54.9%。城乡居民年末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021元,比上年增加342元,增长20.5%。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14万人,1.7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帮助0.28万人“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0.19万户双下岗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全州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8.42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1.3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86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2.7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7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23万人。年末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49万人的养老金100%按时足额发放。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0.77万人的失业保险金100%按时足额发放。全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16万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566万元,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州救助农村特困对象2.35万户,3.71万人,共发放救助金401万元。全年销售福利彩票5303万元,比上年增加2637万元,增长98.9%。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福星工程”全面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累计投入建设资金0.53亿元。年底全州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老人7415人,占五保对象总数的73.6%,其中当年新增供养人数4236人。全州共有农村福利院118所,建筑面积20.89万平方米,使用面积17.84万平方米,按已集中人数计算人平为24.06平方米,床位数7780张,管理及工作人员577人。

社会救灾工作保障有力。全年共安排下拨救灾款1805万元,救济灾民12.5万人,发放衣被1.9万件/床。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邮电业务总量完成额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