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549万元,增8.2%。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944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已由2000年的25.5万人下降到23万人,其中683元内绝对赤贫人口7.2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4.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3.9%,比上年提速5.3个百分点,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4.5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2.77亿元,减少5.6%;集体企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17.8%;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33.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6.07亿元,增长248.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9.27亿元,增长42.5%。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全年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8.56亿元,增长23.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9亿元,增长43.1%,高出轻工业增速19.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由2000年的51.8:48.2变为41.8:58.2。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工业新产品产值7.18亿元,增长0.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76亿元,年均增长10.2%。工业产销衔接较好。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20.26亿元,增长38.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2%,下降0.46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攀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2.7%,比2000年提高71.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78亿元,增长65.8%。 建筑业不断扩大。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四级以上)4.4亿元,增长2.3%;建筑业改革进一步推进,招投标制度逐步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扩大。建筑市场管理加强,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2万平方米,减少1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324.21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96倍,比1978至2000年二十二年总投资223.24亿元增长45.2%,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09亿元,增长10.4%。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7.1亿元,同比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3.8亿元,增长46.9%。项目建设继续扩大加强。全年施工项目828个,新开工项目708个。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23亿元,增长52.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39亿元,下降24.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48亿元,增长74.7%。一、二、三产业投资比例为4.8:45.3:49.9。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年公路通车里程4685公里。全年货物周转量86747万吨公里,增长2.1%,其中公路运输78696万吨公里,增长22.2%。旅客周转量214421万人公里,下降6%,其中公路运输214393万人公里,下降5.7%。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9851万元,增长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796万元,下降3%;电信业务总量45329万元,增长10.4%。固定电话用户数50.48万户,增长22.8%;移动电话用户39.2万户,增长63.1%。固定电话普及率为63.1%,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4.5%。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6.87亿元,增长13.5%。从城乡消费市场看,城市消费快于农村: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0.93亿元,增长14.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5.84亿元,增长12.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66.48万元,增长13.2%;餐饮业7.42万元,增长18.4%;其它行业2.87万元,增长7.9%。“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8%,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5472万美元,增长6.6%。其中出口4764万美元,增长16.7%;进口708万美元,下降32.8%。“十五”期间共完成外贸出口29033万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87.6%。从主要出口商品看:皮革手套出口343万美元,同比增长88.5%;机电产品出口1435万美元,同比增长49.2%;纺织服装出口376万美元,同比增长5%;麻棉纱出口1173万美元,同比下降22.1%;医用敷料出口271万美元,同比下降42.3%。 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扩展。2005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5家。合同外资570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5万美元,增长79.0%。“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共完成16601万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97.7%。全年出国劳务合作人员90人,增加45人。境外企业销售收入5510万元。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38.73万人次, 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3.69亿元,增长12.6%,其中旅游创汇77.49万美元,下降3.4%。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18.87亿元,增长27.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3亿元,增长16.2%。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1.41亿元,增长6.31%。其中:科技三项费支出2537万元,增长85.7%;支农支出16081万元,增长34.7%;文体、广播事业支出6779万元,增长14.2%;卫生事业支出8334万元,增长9.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7527万元,增长8.4%。 金融存贷稳步上升。截至12月底,咸宁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56.59亿元,比年初增加14.97亿元,增长10.6%。其中储蓄存款119.01亿元,比年初增加13.7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74.85亿元,比年初增加6.84亿元,增长10.2%。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27亿元,增长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69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17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活动活跃,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取得新成绩。全年争取科技项目40个。取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全年专利申请72件。 普通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质量继续提高。全市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所,在校学生3.48万人。中小学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中学183所,在校学生24.61万人,增长1.46%。普通小学840所,在校学生24.47万人。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构建社会共同参与平台,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高生活质量,形成了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2005年,崇阳提琴戏《回乡》获得湖北省“楚天群星奖”优秀奖。全市艺术事业机构7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7个,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57.84万册。 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广播人口覆盖率94.66%;电视人口覆盖率9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