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拥有体育馆6座。2005年,参加了全省青少年田径、游泳、足球、摔跤、柔道、武术、跆拳道、排球、乒乓球和篮球等项目的比赛,共获得各种奖牌22枚,其中8金、8银、6铜。 全民健身形式多样化,逐步形成了以体育公园、广场长廊和社区场所为主体的活动形式。2005年,全市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3次,其中千人以上参与的有2次。适龄学生达标率为88.1%。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进一步规范。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加大对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投入。2005年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995家,从业人数1171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908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1张。卫生技术人员9823人。执业医师2732人;注册护师、护士2505人。各地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急救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与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的实施工作有序进行。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中心城市温泉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全市水质总体良好,基本上都达到Ⅱ、Ⅲ类水域水质标准,陆水、淦水、富水和主要湖泊水质良好。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7%,酸雨检出率40%,下降了10个百分点。 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环保监测站加强标准化、自动化建设,环保监测站7个。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市生态建设单位总数已达到7个,自然保护区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5个,总投资4601万元。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76.7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6万人,出生人口23729人,死亡人口89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5年,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4元,增长9.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6478元,增长3.9%。在国家扶农政策、农产品价格上涨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2911元,增加213元,增长7.9%。其中工资性收入926元,增加183元;家庭经营收入1888元,增加56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3.2%。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0.4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927人;有11.57万名职工和3.56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有14.11万名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31万户、7.93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资金5194.66万元。享受特困救助的农村居民17324户,39441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已达6545人,占五保户总人数的80%;按政策给予无偿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1147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41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7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400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