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黄冈市统计局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星级饭店达到28家,增加2家。接待国内旅游465.42万人次,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27.7亿元,增长38.5%。接待入境旅游者0.8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4.59万美元,增长61.58%。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5611万人,旅客周转量34.1亿人公里;货运量879万吨,货物周转量6.31亿吨公里。全市等级公路1.36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1512公里。全市本地固定电话总数93.55万部,增加12.24万户,增长15.05%;移动电话155.11万部,增长12.4%。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加快,全市投资近2亿元使100%乡镇和80%行政村实现了宽带互联网接入。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5.27亿元,比上年增加10.79亿元,增长3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2.4%。财政支出达到89.08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4.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6%。教育支出16.75亿元,增长3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77亿元,增长12.5%;医疗卫生支出4.58亿元,增长77.9%;环保支出0.65亿元,增长205.6%;农林水事务支出9.71亿元,增长55.8%。

金融业保持增长态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0.71亿元,比年初增加56.19亿元,增长12.6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7.31亿元,比年初增加35.15亿元,增长10.2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2.4亿元,比年初增加37.43亿元,增长16.64%,增幅首次超过存款增幅。其中,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大幅度增加,分别占新贷款额的72.19%和30.9%,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强。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1.22亿元,增长11.2%。

八、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幼儿园230所,入园幼儿5.18万人,在园幼儿6.48万人;全市小学1607所,招生学生8.82万人,在校人数54.31万人,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9.98%;初中302所,招生13.09万人,在校学生42.25万人,初中生入学率99.2%;高中81所,招生6.14万人,在校学生18.37万人;职业技术高中47所,招生4.79万人,在校11.39万人;职工技术培训学校1249所,毕业生7.22万人,注册8.06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92万人,在校生2.8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5.2万人,在校生9.1万人。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馆藏量137万册;博物馆、纪念馆14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1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62%和96.21%。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蓬勃开展,各种健身活动有序进行。全市第二次运动会成功举行,为开展大型体育运动会积累了丰富经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1025个,卫生事业人数2.53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2万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18万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9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56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6项。全市有9家企业分别通过了部、省科技部门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评审,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

九、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730.9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04万人,常住人口666.7万人。人口出生率7.86‰,人口死亡率4.18‰,人口自然增长率3.6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4元,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3295元,增长15.1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5.59%。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人均奶及奶制品、鲜果、禽蛋类、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2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征收社保基金收入10.5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24%,社会保障覆盖面比上年明显扩大。社会保险新增扩面16.8万人,其中养老保险新增扩面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43%;失业保险新增扩面2.7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346%;医疗保险新增扩面6.2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3%;工伤保险新增扩面2.78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3%;生育保险新增扩面2.0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1%。

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贴14.4万人,占非农业人口8.34%,三类重点对象人均月低保金达到200元以上。农村低保对象9.34万户,17.85万人。

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全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90人,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4人,低于年初控制目标0.1人。

十、环境保护

通过采取专项治理、淘汰关闭、替代能源、调整结构等措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1135吨,净削减率2.8%;二氧化硫同比削减593.7吨,净削减率2.65%。市区环境质量为二级良好。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基本达标,全市境内长江6条主要支流水质总体良好,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两个水库(白莲河、浮桥河)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市及各县市区城区18个饮用水源取水口断面水质符合水功能区划Ⅱ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城市区域环境噪音平均等级A声级为48.2分贝,声环境质量较好。

十一、抗灾救灾

受自然灾害影响,全市受灾人口56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91万亩,绝收32万亩,因灾倒塌民房1.8万间,死亡15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全市共发放救灾资金4060万元,救灾粮233万斤,倒房恢复开工率100%,竣工率93.6%。同时还千方百计引江水、提湖水、放库水,共计提供水源5.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400万亩,临时解决3.1万人,0.8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共计挽回经济损失3.19亿元。2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列入国家一、二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均已完成主体工程脱险,有7座完成除险加固并进行单位工程验收。黄广大堤护岸工程、砼路面工程、人畜饮水补偿工程等共完成总投资8270万元,赤东湖、白潭湖、清江口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全市共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4200万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9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