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7.2%,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2%,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但医疗保健、居住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保持不同程度增长,分别上涨7.8%、2.6%、1.8%。 对外经济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全市对外贸易仍保持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下降。全年外贸出口总值85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9%;对外供货总值13.41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年利用外资397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8.59%。其中利用国外贷款170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2.95%;外商直接投资22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7%。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1998年,我市强化税收征管和预算外资金管理,保证财政收入入库,全年完成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总收入15.5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市级财政收入7.0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市级财政支出7.71亿元,比上年增长0.24%。 金融机构存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7.03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28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8.43亿元,比上年增长7.67%。其中中长期贷款20.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9%。货币净投放13.0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发展。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保险部门承保总余额292.59亿元,保费收入2.62亿元,赔款支出1.14亿元。 科学技术和教育 1998年,全市认真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的各项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年完成各类科技计划41项,推广运用新技术98项,开发新产品210项。年末实有科研机构68家,其中民营15家。 教育事业继续前进,基础教育得到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1998年底,全市有大学2所,中专23所,职业学校19所,普通中学163所,小学1009所;全年小学以上在校学生人数53.21万人,毕业人数10.9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1998年,市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公开出版了9部文学艺术图书;《闹龙舟》等一批文学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组织了“农家乐杯”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参加人数达数十万人。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3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电影放映单位168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3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1.36%。文化市场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了文化生活环境。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城乡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527个,卫生技术人员1.16万人;病人治愈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达90.1%;“四苗”接种率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97.6%;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3.05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全市运动员在全国、全省的各类比赛中共获26枚金牌、19枚银牌、17枚铜牌。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举办市级大型体育活动17次,参加各级体育竞赛人数达20万人次。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安装12套全民健身路径,设置了1个成人体质监测中心,抽测成人1万人。 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1998年,我市围绕建设现代园林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7国道城区段复线工程进展顺利,皂当路城区段、襄沙北路如期竣工,园丁住宅小区投入使用,三水厂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城市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环境得到整治,市容市貌更加美观。 全市上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市水泥总厂迁出城区,竹皮河、京山河、钟祥护城河、西荆河治理取得进展。全年共投入环保资金1.24亿元,治理项目37个,城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到100%。 人口与人民生活 控制人口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49‰,人口死亡率为4.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5‰。年末全市总人口达296.33万人,比上年增加3.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41万人,占总人口的26.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30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特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40元,比上年增长4.63%,农村小康建设和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步伐加快。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绝对数及构成、工农业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