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荆门市统计局

1999年,面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严峻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带来的重重困难,艰苦奋斗,顽强拚搏,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综合

1999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工业结构得到调整,生产保持增长;市场供给充裕,物价低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1.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80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91.99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77.38亿元,增长7.0%。从构成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6.7%、39.8%、NT>33.5%,其中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2.2和0.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752元。

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国有企业认真实施“三年整体搞活”方案,在“抓大放小”,资产重组、兼并破产、“混合民营”等方面有所突破,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通过出售、租赁、股份合作、破产等多种途径,搞活了一批中小企业;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平稳出台,养老、失业保险等各项配套改革逐步完善;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完成产值(营业额)125.30亿元,入库税收1.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8%和9.89%。

1999年全市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工业结构性矛盾制约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生产经济效益下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压力加大;三是财政收支形势严峻,支持经济发展和消化各项增支政策等能力减弱。

农业

1999年,面对自然灾害和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的严峻形势,全市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加大对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9%。

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粮食播面为315.01千公顷,比上年下降8.0%;产量为240.99万吨,比上年下降8.76%。棉花播面为26.09千公顷,下降32.02%;产量为2.99万吨,下降23.92%,实现了粮棉调减的预期目标。油料播面为127.13千公顷,增加了30.91千公顷,增长32.12%;产量为25.41万吨,下降2.53%。蔬菜和水果产量有所增加,品种、品质结构有所改善,全年蔬菜产量199.59万吨,增长13.46%;水果产量29.46万吨,增长14.63%。

畜牧和水产生产继续保持增长。畜牧生产步出低谷,稳中有增,全年牲猪出栏187.72万头,比上年增长4.01%;家禽出笼1623.56万只,增长9.11%;肉类产量17.24万吨,增长3.54%。水产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年水产品产量19.21万吨,增长6.02%。在畜牧和水产产品中,名特优品种所占比重正逐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52千公顷,用材林和防护林面积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完成四旁植树2473.17万株,比上年增长36.49%。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抗灾能力加强。全市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和改造,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年共完成土石方4645.52万方,改善灌溉面积2.93千公顷,改善除涝面积2.47千公顷。

乡镇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共完成产值39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2%;完成增加值8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3%。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1.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1%。分隶属关系看,中央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0.19亿元,增长21.10%;省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53亿元,下降9.54%;市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3.51亿元,增长6.21%。分结构看,轻工业完成产值29.25亿元,增长2.53%;重工业完成产值111.98亿元,增长10.17%。分所有制性质看,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1.85亿元,增长3.80%;集体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3.86亿元,增长15.82%;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5.52亿元,增长8.9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下表。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84%,比上年降低0.6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7%;实现利税11.16亿元,比上年下降2.36%。其中利润1.20亿元,下降55.43%;税金9.96亿元,增长13.9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1.44,比上年下降9.11。中央和省属工业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比上年上升8.98和4.22。

建筑业生产经营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0%。全市资质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单位工程竣工805个,优良率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房屋峻工面积1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45%。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含长荆铁路本年投入)5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9%。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37.45亿元,增长0.32%。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1.32亿元,比上年增长39.71%;更新改造投资11.65亿元,增长1.65%;房地产投资1.23亿元,下降1.94%。

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二0七国道城区段复线工程、响岭及双河国家粮食储备库、市一医住院大楼、三水厂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成投入营运。葛洲坝水泥厂5号窑、石化总厂7万吨聚丙烯等工业项目相继投入生产。

全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水泥122万吨、聚丙烯7万吨、移动通信基站设备2000信道、新建改建公路234公里、粮食仓储7.5万吨、医院病床500张、城市道路扩建面积2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总量大幅增加。全年全社会公路和水路完成客运量3184.5万人,比上年增长22.01%;客运周转量188263万人公里,增长47.89%;货运量2213.3万吨,增长25.47%;货运周转量198070万吨公里,增长34.48%。市境内铁路旅客发送量55.8万人,比上年增长5.48%;货运发送量632.8万吨,下降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