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荆门市统计局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深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营造发展环境,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出现积极变化。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0%,扭转了增长速度连续两年下滑的局面。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8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84.4亿元,增长9.3%。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26.9∶39.4∶33.7变为23.7∶42.3∶34.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市场物价水平略有下降,降幅明显缩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8%,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3%,衣着类价格下降1.9%,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0.8%,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4.3%,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8%。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围绕加快发展,采取了“拆关卡”、“降门槛”、“减负担”等措施,取消了一批收费项目,降低了部分收费标准;大力规范经营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倡导公平竞争;取缔非法经营,矿产、土地等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完成产值(营业额)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入库税收1.69亿元,增长16.5%。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工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加大产权制度转换力度,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计划、财税、金融、投资、住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后劲建设乏力,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仍很脆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下岗职工生活仍较困难,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宽松。

二、农业

2000年,面对特大旱灾的严峻形势,全市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科技扶持和信息引导,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35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98%。
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预期目标。全市粮食播面275.36千公顷,比上年调减39.65千公顷;油料播面157.4千公顷,调增30.27千公顷。主要产品产量为:粮食203.78万吨,比上年减少15.4%;棉花3.08万吨,增长3.1%;油料35.87万吨,增长41.2%;蔬菜203.45万吨,增长1.93%;水果31.62万吨,增长7.2%。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以提高畜禽产品优质率为重点的结构调整、以实施“1511”工程为龙头的畜禽科技推广工作,全面提高了畜牧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全年牲猪出栏194.75万头,比上年增长3.7%;家禽出笼1772.76万只,增长9.2%;禽蛋产量6.25万吨,增长8.9%;肉类产量17.81万吨,增长3.5%;畜牧业产值达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

水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水产品产量20.99万吨,比上年增长9.3%。大力推广特种养殖和特色养殖,水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植树造林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204公顷,退耕还林面积80公顷。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和改造,全年农田水利建设共完成土石方3438万立方米,整修水库137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0.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实现利税11.7亿元,增长1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我市工业加大改革、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力度,抢抓市场机遇,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生产经营潜力,狠抓扭亏增盈,工业经济增速持续回升,经济效益逐渐好转。

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76.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分所有制性质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99.9亿元,增长13.44%;集体企业产值19.9亿元,增长12.2%。分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产值82.04亿元,增长25.9%;省属企业产值6.65亿元,下降28.0%;市属企业产值87.43亿元,增长12.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27.0亿元,增长8.5%;重工业产值149.12亿元,增长14.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73.0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23%,比上年提高0.49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较好。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4.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实现利税10亿元,下降5.0%,其中利润持平。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全市资质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单位工程竣工600个,房屋竣工面积159.6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按照扩大内需、增加投入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全市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含跨地区项目)5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它经济投资3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集体投资12.12亿元,增长1.7%;私人投资10.91亿元,增长16.1%。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9.66亿元,增长13.5%;更新改造投资12.62亿元,增长8.3%;房地产投资1.2亿元,下降2.2%。

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中。细木工板、农网改造等5个项目基本竣工;京山县多色印刷开槽机、钟祥市汉江遥堤、东宝区硫基氮磷钾、掇刀铝塑复合管、全市路网建设、城网改造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江汉航线、长荆铁路、50万伏三峡输变电工程等中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心城区白云大道、象山三路、车站路、金宁路、七一桥改造等建设全面完成;商厦人行天桥投入使用,金宁居住区、园丁小区二期工程全面展开。

全年基建和技改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0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6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6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18.4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6公里,城市永久性桥梁3座,改建公路97.6公里,墙地砖150万平方米,化学原料药110吨/年,棉布织机258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