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在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年末全市共有科研机构52所,从业人员2697人。全年科技经费总投入2.06亿元,全市立项实施市级以上各级各类科技计划99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29项,市级58项。全市登记科技成果26项,专利受理量106件,批准量80件;签订技术合同592个,技术合同成效额7326万元。科技对工业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2%和43%。 质量、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5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16万台件,引导11家企业通过ISO9000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工业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6.7%。全市有地震台2个,气象台1个,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有较大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949所,其中大学3所、中专15所、职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158所、小学761所。全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55.08万人,毕业人数11.9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客运量增长,货运量下降。全年全社会公路和水路客运量3299.4万人,比上年增长3.6%;客运周转量198289万人公里,增长5.3%;货运量2462万吨,增长11.1%;货物周转量201556万吨公里,增长1.8%;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市境内铁路旅客发送量53.7万人,比上年下降3.8%;货运发送量653.2万吨,增长3.2%。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公路改扩建、码头港口续建、桥梁及车站新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二级公路路网建设工可编制测设工作已经完成。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266.59公里,比上年增长8%。其中等级公路3016.01公里,增长14%;新增公路238.40公里,增长27%。公路晴雨通车率92%,每万人拥有公路10.85公里。 邮电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邮电业网络规模、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年末长途交换机容量0.9万路端,与去年持平;市话交换机容量17.65万门,增长24.3%;农话交换机容量20.13万门,增长39.8%。全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万户,比上年增长34.4%;互联网用户数达11324户,是上年的5.05倍;寻呼用户数达5.1万户。全市行政村通话率100%,电话普及率8.44部/百户。 七、国内贸易 市场商品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6.5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4.1亿元,增长6.81%;餐饮业零售额8.1亿元,增长13.59%;其他行业零售额25.9亿元,增长2.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1.7亿元,比上年增长5.64%;县级消费品零售额10.5亿元,增长10.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5.9亿元,增长5.3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值34.2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批发贸易业商品销售总值18.2亿元,增长11.0%;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值16.0亿元,增长4.6%。 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围绕建设大流通格局目标,投资兴建了“小商品市场”、“畜禽水产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流通渠道更加畅通,产业连片集中经营,满足了城乡居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八、对外经济 出口上升。全年外贸出口总值5000万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外贸公司出口13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0%;开口企业出口2333万美元,下降17.9%;三资企业出口1342万美元,增长10.63%。产品出口六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增长。全年利用外资总额18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利用外国贷款226万美元,减少68.0%;外商直接投资1632万美元,增长61.9%。全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个。 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旅游企业接待国内外游客386万人次,营业收入1.15亿元,其中外汇收入22.1万美元。旅游精品名牌产品建设速度加快,全市全年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开发,涉外饭店达11家,新建鸳鸯溪漂流等一批新景点。钟祥市被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各级财税部门积极推进财税征管改革,加大稽查力度,努力增收节支,全年完成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收入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其中市级财政收入14.39亿元,增长9.03%。收入增长保证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增加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支持了农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环保、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市地方财政支出9.73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市本级3.02亿元,增长16.77%。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9.76亿元,增长9.0%;企业存款余额28.87亿元,增长1.4%。各项贷款余额123.65亿元,比年初增加8.91亿元。全市现金累计净投放量1.39亿元,比上年少投放4.94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壮大。全年保险部门保费收入4.09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0.9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3.18亿元;承保总额196.77亿元,赔付支出1.71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各类文化机构设施健全。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综合档案馆5个,博物馆3个,图书、档案资料得到充分利用;全市有艺术团体2个,电影放映单位130个,社会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市有电视台1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1%;广播电台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5%,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质量不断丰富和提高。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报刊图书出版势头良好,图书发行持续上升;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涌现了大批作品,大型现代戏《闹龙舟》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市场管理日益规范,坚决“扫黄打非”,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文物保护成绩突出,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建设不断向行业、单位、社区、村镇延伸,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大力改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初步形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00个,其中医院34个,卫生院66个,妇幼保健机构3个;实有床位7290张,卫生技术人员11276人,病人治愈率64.5%,“四苗”接种率99.0%,传染病发病率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