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顺应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把握发展、调整、创新主旋律,坚持深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营造发展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了新世纪和“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1.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一产业增加值58.83亿元,增长2.0%;二产业增加值119.36亿元,增长10.9%;三产业增加值93.03亿元,增长10.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23.7:42.3:34.0调整为21.7:44.0:34.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着力整顿优化市场环境,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降低了部分收费标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严防重大事故发生。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完成产值(营业额)比上年增长9.0%,入库税收增长10%,形成了多种经济分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工业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公转民营取得实效;农村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顺利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按计划实施;计划、财税、金融、投资、住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增长基础不稳,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抗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民增收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社会治安隐患较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还需继续优化。 二、农业 2001年,农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和遭遇历史罕见旱灾的双重压力,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积极组织抗灾,增加水利设施投入,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科技扶持和信息引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全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08亿元,农林牧渔业四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56.8:2.7:19.6:20.9调整为54.9:2.3:20.9:21.9。 种植业大旱之年保丰收。2001年,全市主动调减粮油种植面积,调增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调优品种结构。全年粮食播面263.94千公顷,比上年调减11.42千公顷;油料播面148.76千公顷,调减8.64千公顷;粮经作物比例由上年的49.2:50.8调至48.4:51.6。农产品优质率不断提高,优质稻比重达52.8%,油菜籽和棉花优质品率达到近90%。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粮食193.82万吨,比上年减少4.9%;油料35.95万吨,增加0.2%;棉花3.45万吨,增加11.9%;蔬菜197.89万吨,减少2.7%;水果66.15万吨,减少4.9%;花生13.01万吨,增加13.6%;藕9.23万吨,增加93.1%。 畜牧业快速发展,以提高畜牧业有农业中的比重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加快了畜牧业发展。全年牲猪出栏200.53万头,比上年增长3%,优质三元猪比重提高到70%;家禽出笼1933.69万只,增长8.9%;禽蛋产量6.75万吨,增长8.01%;肉类产量18.05万吨,增长1.3%,畜牧业占农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水产养殖发展壮大。全市水产品产量21.43万吨,比上年增长2.03%,水产品优质率达61.4%。甲鱼养殖场初具规模;水生经济植物生产发展较快,鱼藕共生模式正大力推广。 植树造林取得新成果。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501公顷,退耕还林面积240公顷。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和改造,全年农田水利建设共完成土石方3723万立方米,整修水库55座,治理水土流士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97万亩,新增节灌溉面积8.86万亩。农业机构化水平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3.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 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取得成效。全年完成增加值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实现利税13.21亿元,增长1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加大企业改制力度,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向好的重大变化。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1%。分录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下降0.78%;省属企业增加值2.41亿元,增长16.95%;市属企业增加值27.93亿元,增长15.12%,快于全市工业,高出全市平均增速4.01个百分点,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使我市工业运行状况长期受中央工业左右的格局有较大改变。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9.09亿元,增长12.32%;重工业增加值38.58亿元,增长10.64%。轻工业增长明显加快,近四年来首次超过重工业增速,比重工业快1.6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明显改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6.33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67%,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在亏损企业亏损减少和盈利企业盈利增加共同作用下得以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6%,其中利润3668万元,扭亏增盈15003万元,其中市属工业净盈利21846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33710万元,比上年下降21.9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2001年为115.84%,比上年提高12.15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顺利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向前推进。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围绕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效益,压缩淘汰无市场、低附加值的老产品,扩充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传统产品。如中天由重化、农化向医化转型,医化销售收入占60%以上;轻机投资2亿多元增加光电机一体化新产品;洋丰S?NPK一期工程投产、二期工程开工,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金龙泉稳定主业开发新产品,增强辐射力;东光提高同类产品精度,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等推动了整个工业经济发展、效益提高和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成效显著。到2001年底,市直工业企业90%通过各种形式完成了改制,通过改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个数所占比例由上年的41.03%下降到28.06%。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全市资质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单位工程竣工283个,房屋竣工面积28.1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按照扩大内需、增加投入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在“经营城市”举措的推动下,全市投资呈现转强回升态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剔除跨地区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52亿元,比上年增长8.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3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0%;集体投资10.10亿元,下降10.38%;私人投资11.86亿元,增长11.75%因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1.11亿元,增长42.25%;更新改造投资10.57亿元,下降16.28%;房地产投资1.68亿元,增长3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