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推进税征管改革,加大稽查力度,努力增收节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考核口径)15.39亿元,比上年增长6.97%。其中国税7.67亿元,增长7.41%;地税3.94亿元,增长15.9%。收入增长保证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增加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支持了农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环保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市本级4.22亿元,增长19.19%。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1.05亿元,比年初增加24.8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3.35亿元,比年初增加23.59亿元;企业存款余额28.30亿元,比年初减少0.5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4.09亿元,比年初减少2.01亿元。全市现金累计投入量3.8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43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状大。全年保险部门保费收入4.44亿元,比上年增长8.56%。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0.99亿元,寿险保费收入3.45亿元;承保总额123.89亿元,赔付支出2.4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各类文化机构设施健全。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33万册。综合档案馆5个,博物馆3个,图书、档案资料得到充分利用;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电影放映单位98个;全市有电视台3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1%;广播电台3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质量不断丰富和提高。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报刊图书出版势头良好,图书发行持续上升,全年出版报纸7种,出版杂志2种,出版图书31种。尊重知识产权,狠抓文化市场管理,全年集中开展了三次“扫黄打非”活动,查处黄非案件19起,封存盗版教辅资料5000余册,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9万份。社会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年内成功举办“中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暨湖北省第六届(金龙泉)啤酒节”,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荟萃荆门,深受荆门人民喜爱,促进了荆门文化同外界文化的大交流,对塑造荆门形象、提高市民素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建设不断向行业、单位、社区、村镇延伸,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大力改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初步形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01个,其中医院35个,卫生院66个,妇幼保健机构3个,卫生防疫机构4个;实有床位7451张,卫生技术人员11094人。农村医疗点数占总村数比重为95%。全年病人治愈率63.87%,“四苗”接种率99%,传染病发病率1.3%。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再上新台阶,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共获奖牌56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22枚、铜牌12枚。全民健身工作在全社会展开,年内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人数达100万人次,年末实有全民健身路径26套,体质监测人数达3259人。体育产业进一步壮大,电脑体育彩票、足球彩票成功发行,全年累计额达1300多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实施“扩市提位”战略,城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全年城建总投资4.8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区道路改造、207国道扩宽、东宝山隧道开通、象山大道北端立交桥建设等、车站岗亭、岗站改造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环境建设、亮化美化工程扎实进行,竹皮河治理取得实效,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前期准备工作就绪,月亮湖广场、浏河岛游园、魁星阁游园等建成。商住小区葡萄园、园丁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城区植树近10万株,铺设地被植物7万多平方米,建设了龙泉公园、园林苗圃等2个花卉基地,新植或改造了塔影路、象山大道南端、水产路等九条绿化带。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市容环境状况持续好转,“门前三包”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中心地区正逐步被建设成集居住、商贸、游乐休闲于一体的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城区南扩向前推进,把掇刀建设成行政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三区合一的南城区,商住楼、小商品市场连片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小城镇建设全面发展,57个乡镇编制重新规划完成,小城镇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加强。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以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防治工业污染为重点,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强化环保执法监督,促进了全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年环保施工项目总数12个,投入污染治理资金2068万元。“一控双达标”成果得以巩固,加大监管力度,防止超标反弹,目前全市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率为9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控制,年度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减少3%左右。城市环境得到整治,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全市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值达国家标准。生态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全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已投入资金2.86亿元,建成了天鹅广场等11个项目,京山综合养殖生态工程等37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29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22%,人口死亡率为5.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9元,比上年增加3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9元,增收19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5.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4.2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9.76万人。再就业率达6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6‰。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年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5.96万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1.58亿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5.63万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0.15亿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2187个,参保人数12.35万人;行政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2%;全年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3692.8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整体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76所,收养3047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8个。年内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救济66962人,发放救济款6998万元。全年妥善安置退伍军人605人,开发军地两用人才716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350万元,募集社会福利基金17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