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荆门市统计局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3.90亿元,比上年增长59.27%;社会服务业投资3.42亿元,增长19.37%;工业投资14.95亿元,增长11.06%。

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中。北效粮库、联能GSM一期工程、移动GSM五期扩容、电信技改、葛洲坝水泥厂技改、三水厂管网配套工程等项目基本竣工;竹皮河治理、城网改造、园丁二期工程、管道燃气、联通GSM二期工程、石化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京山的京安公路、轻机技改、钟祥的汉江遥堤、高庙220千伏变电站、掇刀的新建特医用品、金龙王彩印包装等工程建设步伐加快。

全年基建和技改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6.0万吨/日,移动通讯基站设备63个,改建公路51.93公里,粮食仓储量5000万公斤,城市公共交通车辆30辆,城市污水处理能力0.1万吨/日。

五、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紧紧围绕“创新、产业化”主线,突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和各类科技计划两个重点,狠抓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科技成果推广化、“产、学、研”三项工作落实,使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科技事业得到全面推进。年末全市共有科研机构47所,从业人员2872人;科技经费总投入2.37亿元,全年立项实施市以上科技计划67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30项,市级24项。全市登记科技成果35项,专利受理量115项,批准量90项、签订技术合同602个,技术合同成交额7892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8%。科技对工业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6.2%和49.0%。

质量、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5个,全市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03万台件,监督抽查产品3695批次,查办质量监督行政案件2683起,查处假冒伪劣案值2014万元。全市有地震台2个,气象台1个,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5.1%,防灾减灾能力增加。

教育改革和机构调整步伐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有较大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814所,其中大学3所,中专15所,职业学校11所,普通中学162所,小学623所,幼儿园196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人数2.4万人;在校学生数55.6万人,其中大学1.4万人;招生人数11.8万人,其中大学0.5万人;毕业人数12.6万人,其中大学0.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利用举办“两年”契机,加强城市公路改扩建;码头港口续建、桥梁及车站新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541.0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290.46公里,新增274.45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11.93公里,公路密度达28.55公里/平方公里;公路晴雨通车率达93.55%。全市桥梁长度15454.37延米。

运输市场繁荣。全年全社会公路和水路客运量3328.7万人,客运周转量205416万人公里;货运量2754.1万吨,货物周转量213085万吨公里。市境内铁路旅客发送量64.1万人,比上年增长18.5%;货物发送量775.6万吨,比上年增长18.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电信业务网络规模、服务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年末长途交换机容量0.9万路端;市话交换机容量18.96万路端,比上年增长21.2%;农话交换机容量15.99万路端,增长12.4%;中国联通公司进入荆门建成移动电话联通网与小灵通问世共同促成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增长。全市年末移动电话及户数达12.4万户,比上年增长1.9倍。互联网用户数22707户,增长1倍。全市行政通话率100%,电话普及率达29.1部/百户。

七、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趋于活跃。2001年,国家采取继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措施,我市加大市场建设力度,争创优秀旅游城市,同时社会保障增强,节假日延长,消费者即期消费信心增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2.7亿元,增长15.8%;餐饮业零售额9.27亿元,增长15.09%;其他行业零售额24.98亿元,下降3.5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6.12亿元,增长14.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0.83亿元,增长7.8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值42.15亿元。

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居民社会保障增强,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欲望随之增强,消费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据城市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在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中,衣、食等主体消费地位削弱,占总消费支出比重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成为消费新亮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围绕建设大流通格局目标,着力兴建了一批专业市场。杨家桥、苏畈桥市场投入使用,中商百货开业,其他大型商场规范到位,小商品市场、象山市场扩建,使我市形成了小商品、农贸、建材、畜禽、水产、水果等一批专业市场,商场布局日益合理,辐射能力日益增强,流通渠道更加畅通,产业连片集中经营,满足了城乡居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市场物价止降趋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0.1%。结束了自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分项目看,服务项目上涨3.8%,居住上涨1.5%,烟酒及用品上涨3.7%,交通和通讯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4.2%,其他继续下降。另外,由于石油、煤碳等上游产品价格居高和上涨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4%。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经济整体形势稳定,呈现出口下降、利用外资增长的“一降一升”格局。

出口下降。全年外贸出口总值441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3.2%。其中,外贸公司出口46万美元,下降96.6%;开口企业出口2926万美元,增长20.3%;三资企业出口1393万美元,增长9.4%。产品出口六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增长。2001年,全市制订目标责任制,对主要责任人实施兑现奖惩制度,招商引资取得突出成绩。全年利用外资总额41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3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3682万美元,增长1.26倍;间接利用外资456万美元,增长1.02倍。

旅游业加快发展。围绕“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目标,努力创建旅游配套设施,加速旅游精品名牌产品建设。全年投入9600万元,用于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全市涉外星级饭店达33家,出租率达52%。新建了温峡水库漂流等一批新景点,圣境山旅游区、纪山古墓群、屈家岭古文化旅游区、凤凰旅游区、大口森林公园、绿林旅游区等重点区域的景区开发已经启动。通过建设,全市旅游区(点)达20处,其中年接待总量不低于50万人次的1处,年接待量在10万人次以上,并已投入运营的旅游度假功能区3处。钟祥温峡水库漂流,举办“两年”等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全年旅游企业接待国内外游客317.28万人次,入境游客3007人次,其中外国游客759人次。旅游总收入9.14亿元,其中外汇收入130.95万美元。旅游商品创汇占全市旅游创汇比重达16%,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