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荆州市统计局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1亿元,增长14.7%, 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村市场已连续12个月达到两位数增长。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5.4%,增幅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增长17.5%,增幅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从消费热点看:家居装潢、文化消费类、石油及制品类、通信、汽车消费和休闲装饰类商品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住房消费继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64.7%,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76.7%。汽车、住房消费的快速增加带动了城市消费品市场的活跃,意味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到来。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据荆州海关统计,全市出口总额306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8%。全市进出口总额409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0%。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7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3%。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6.4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95.43亿吨公里。客运量3938万人。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12805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186公里。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450万吨。邮电业务收入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市本地电话总数106.6万部,增长6.5%;移动电话157.9万部,增长27.8%。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加快。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9.1亿元,比上年增加4.7亿元,增长19.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4.7%。财政支出达到57.1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居民储蓄大幅增加。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521.3亿元和259.5亿元,分别比去年初增加81.9亿元和18.1亿元,贷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5.7亿元,比年初增加49.8亿元,增长14.5%。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15.2%和10.3%。人均储蓄达到6200元,增长14.4%。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3.3亿元,增长16.2%。

八、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5.9万人、15.5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8.0万人和47.8万人。教育资源结构和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2006年普通中专招生数、在校学生分别为42921人、86076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7.1%和55.9%;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数3.28万人,在校学生11.7万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539个,卫生事业人数219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901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1705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5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95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3项。全年共争取无偿资金2871万元。全市有29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一等奖19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2个。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1家,比2004年增加7家。全年申请国家专利280项。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640.0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8%,人口出生率8.1‰,人口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长率3.7‰。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10571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281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增长12.7%,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2117元,增长0.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40.1%上升到41.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8.1%下降到46.9%。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人均奶及奶制品、鲜果、禽蛋类、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50台,比上年增加11台;移动电话126部、摩托车23辆、空调器83台、热水器77台;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88部、拥有彩电100台、摩托车44辆,分别比上年增加30部、16台、6辆,健身器材等高档消费品不断进入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2005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中高档乐器6件、健身器材3套。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58平方米, 比上年提高了2.15平方米,住宅装饰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其中楼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重分别为60.6%和50.5%。农村自来水、电力供应条件不断改善,电话普及率大幅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社保基金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社会保障覆盖面比上年明显扩大。全市社会保险新增13.3万人,比上年增长12%。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38.6万人,年末全市有28.5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32.3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2.8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数6.72万户,达到14.1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6%,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