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十堰市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出口总额1.88亿美元 (含东风有限公司),增长128.1%,创历史新高;进口总额0.23亿美元,下降0.8%。新批利用外资项目8个。全年外商实际投资0.51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出口市场拓宽和出口品种进一步扩大。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境外游客7.8万人次,增长2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1.8亿元,增长32.2%,其中外汇收入2362万美元,增长36.7%。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水路和公路客运量41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其中公路客运量4088万人次,增长2.4%;客运周转量222785万人公里,增长7.9%;货运量1417万吨,货运周转量78963万吨公里。年末,拥有各种营运工具8923辆 (台),增长1.4%。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03亿元,同比增长15%。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3.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0.96万户,减少0.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2.03万户,新增2.13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2.2万户,比上年增加1.53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超出预期。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增长27.6%。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6.08亿元,增长27.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8.2亿元,比年初增加103.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9.7亿元,增加6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5.1亿元,比年初增加4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9.72亿元,增加24.77亿元;中长期贷款117.63亿元,增加14.87亿元。

全年保费收入19.36亿元,增长52.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6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5.71亿元,支付各类赔款6.70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2.19亿元,寿险给付1.51亿元,赔付率34.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就。全市县以上科研机构25家,共安排市级科技项目31项,科技投入1150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8顶,科技投入1057万元。专利申请登记744项,比上年增加155项。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中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全市有各类学校1361所,招生20.06万人,在校生64.5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招生1.08人,在校生2.9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0所,招生3.37人,在校生9.47万人;普通中学206所,招生7.02万人,在校生23.37万人;小学839所,招生4.25万人,在校生22.44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9.8%,小学学龄儿童人学率100%。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逐步完善。全市成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1.7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95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49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建成农村 “标准书屋”232家,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次,举办群众文化展览160次。报刊发行量2758万份,比上年增长3.4%,其中 《十堰日报》发行量959万份。广播电视覆盖面扩大,完成了1107个自然村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广播覆盖率达到90.4%,电视覆盖率94.2%,分别比上年提高1.7和1.1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0个;病床床位1198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1061张;卫生技术人员15589人,其中医生6104人,护师、护士5202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12个,床位2930张,卫生技术人员383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10座。全年在省以上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奖牌65枚,其中,金牌21枚,银牌23枚,铜牌21枚。在我市成功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全市代表队共获得28块金牌,位居湖北代表队榜首。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全市参加全面健身运动的市民达190万人,有近83%的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机构。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51.0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23.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55万人,出生率为9.46‰;死亡人口2.04万人,死亡率为4.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7‰。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5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2841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率为1:3.7。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9.4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30.61平方米,增加0.42平方米。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45%。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1067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68.3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10万人;其中,极端贫困人口28.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05万人;低收入人口40.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05万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6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1.7万人,离退休人员6.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9.5万人,增加4.7万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5万人。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1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5万人,城乡大病医疗救助3.8万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393个,床位18449张,收养1.5万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538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3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

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19.9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67千公顷,下降0.3%。水资源总量达到112.72亿立方米,平均过境流水314.3亿立方米。年末水库490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0座。主流河道和库区水质检测状况无明显变化,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全年环境保护投资8319.8万元,治理污染项目59个。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和8.66%,均完成了省定减排目标。全市各级环境监测机构7个,环境监测人员100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市区道路面积710万平方米,拥有标准营运车辆654台,出租车800辆。园林绿化面积2616公顷,人均拥有绿地9.96平方米,建成绿化覆盖面积2706公顷。全市自来水综合能力40.6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总量15195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量851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