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十堰市统计局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2.8%,书报杂志类增长2.7%,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类增长10.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8%,日用品类增长37.8%,家具类增长65.3%,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0.9%,服装类增长18.7%,化妆品类增长10.4%,金银珠宝类增长3.7%。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506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5.2%。其中,进口总额1342万美元,下降68.1%;出口总额3921万美元,下降49.1%。一般贸易出口3883万美元,下降40.5%;加工贸易出口38万美元,下降96.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7个,合同外商投资1938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3459万美元,增长86.1%。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6.7亿元,增长6.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5769公里。全年公路水路旅客运输量3542万人,比上年增长1.8%;旅客周转量19.8亿人公里,增长9.0%。货物运输量1303万吨,增长18.7%;货物周转量8.9亿吨公里,增长2.7%。

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邮政业务量1.6亿元,增长0.3%。城乡电话用户60.5万户,增长8.3%;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1万户,达到78.1万户,增长41.9%;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5万户,增长35.0%;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2.7万门,比上年增长4.9%。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7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境外游客4.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9万人次。武当山景区接待游客达84万人次,增长15.5%。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9亿元,增长14.8%。其中,外汇收入1158.5万美元,增长68.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地域财政总收入45.1亿元,比上年增收7.0亿元,增长18.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7.2亿元,增长7.8%;上划省级收入3.7亿元,增长15.0%;地方财政收入15.5亿元,增长27.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增长16.0%。分部门看,国税收入21.2亿元,增长7.4%;地税收入10.9亿元,增长21.0%;财政部门收入4.3亿元,增长69.6%。全年完成财政支出4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0.5亿元,比年初增加66.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62.7亿元,增加2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7.1亿元,比年初增加5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1.6亿元,比年初增加7.6亿元。货币供应量保持增长。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81.9亿元,增长9.7%;现金支出907.0亿元,增长9.5%。净投放货币25.1亿元。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8.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3亿元。支付各类赔款5.6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1.7亿元,寿险给付3.9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各类在校学生62.6万人,招生18.7万人,毕业生17.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0.7万人,在校生1.7万人;中专招生2.5万人,在校生5.6万人;普通中学招生2.3万人,在校生6.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5万人,在校生23.6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8.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市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79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4万人。

全市县以上科研机构 28家,共安排市级科技项目72项,科技三费投入830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7项,科技三费投入 846万元。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7项,合同金额334.5万元。专利受理量485项,比上年增加152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160次,举办群众文化展览120次。艺术表演观众120万人次。报刊发行量4121万份,其中《十堰日报》发行量为928万份。全市拥有广播转播发射台2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8.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69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8%,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4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6个。病床床位1030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920张。卫生机构人员18319人,其中医院、卫生院 14529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6736人,注册护士4621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13个,床位2119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180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287人。

全市拥有体育场地8个,年内在省以上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奖牌94枚。其中,金牌4枚,银牌38枚,铜牌52枚。体育人口约64万人,全市有70个乡镇建立了全民健身机构。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46.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73.78万人,女性人口162.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2万人,死亡人口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8元,增加518元,增长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4元,增加531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91元,增加201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为1:3.5。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2%。城市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达到21.2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2平方米。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9.2万人,增长3.8%。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6万人,增长7.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0万人,增长1.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2.1万人,增长7.0%。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8.0万人次。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9亿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8269万元,增长36.4%。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达到532个,增长4.1%。城乡社会福利院398个,床位16154张,增长3.8%。

十二、资源、环境和生产安全

年末水资源总量达到386.7亿立方米,其中平均过境流水285.99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11210立方米。全市地表年径流量90.7亿立方米,亩均3067立方米。全市共有河流 2483条,水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340万千瓦。现有水库 479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8座,总库容为 11.7亿立方米。

全市林地面积1784.8千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5.3%。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2%。已建立4个省级、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和13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及7个省级森林公园。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管护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