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年内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47.30亿元,比上年增长75.2%,占全市固定资产的比重为61.0%,高出国有投资比重22个百分点,成为全市投资增长的主体。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二产业投资3.50亿元,下降23.3%;第二产业投资38.30亿元,增长44.1%。其中制造业投资23.70亿元,增长59.1%;三产业投资35.7亿元,增长14.4%。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3.80亿元,增长66.2%。全市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73个,完成投资47.50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61.3%。其中,丹江电解铝、农夫山泉一期、轿车车身、黄龙滩扩机等重大技改项目已相继投产。 全年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345个。本年新增固定资产43.50亿元。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水力发电机组容量55万千瓦,电解铝5万吨/年,水泥100万吨/年,中成药500吨/年,钢材26万吨/年,棉纺锭5125绽/年。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0.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9.46亿元,增长8.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8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餐饮业15.05亿元,增长20.7%;其他行业0.81亿元,增长2.1%。超市、连锁店、专卖店和配送中心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全市连锁超市门店已发展到82个,累计实现销售总额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7%;全市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6个,全年成交额达50.06亿元。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136.7万美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40.3%,进出口总额占本市生产总值比例为3.2%。其中,进口总额6629.7万美元,增长51.1%;出口总额4507万美元,增长27.0%。县(市、区)实现出口2745.1万美元,同比增23.0%,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9%。全市出口商品达到12大类100多个品秤,形成了以汽车零部、铝锭、耳菇、PS感光版、板石、魔芋等为主的系列产品。与世界5大洲51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新增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南非等6个国家。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家,合同外商投资10327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3750万美元,增长22.9%。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4亿元,增长38.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4.5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年末各种营运工具1.69万辆,增长35.4%。民用汽车拥有量4.8万辆,增长12.7%。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8755公里。全年旅客运输量4921.3万人,旅客周转量13.91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194万吨,货物周转量8.65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城乡电话用户52.1万户,增长38.9%;移动电话用户40.1万户,增长26.3%;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5.74万户,增长14.1%;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0.72万门,比上年增长15.7%。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4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境外游客2.1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08万人;武当山景区接待游客达66.28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2002年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1.9亿元,增长29.7%。其中,外汇收入670.1万美元,增长14.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7.53亿元,同比增收4.25亿元,增长18.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4.21亿元,增长17%;上划省级收入2.69亿元,增长23.4%。分部门看,国税收入增长19.7%,地税收入增长18.6%,财政部门收入增长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17亿元,增长20.0%。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完成财政支出2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有力保障。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7.69亿元,比年初增加57.9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11.83亿元,增加28.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9.45亿元,比年初减少13.9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83.29亿元,比年初减少7.87亿元;中新流动资金贷款5.84亿元,比年初减少14.37亿元。货币供应量保持增长。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11.53亿元,现金支出729.33亿元,净投放货币17.8亿元。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14亿元,增长3.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5.33亿元。支付各类赔款2.61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1.56亿元,寿险给付1.05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各类在校学生66.95万人,招生18.73万人,毕业生17.2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7788人,在校生24185人;普通中专招生7954人,在校生17174人;普通中学招生9.05万人,在校生27.1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86万人,在校生28.71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8.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全市职业中学在校学生8212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1437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1278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91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03万人。 全市县以上科研机构28家,共安排市级科技项目1O4项,科技投入14196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4项,科技投入39450万元。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395项,技术流动总量7586万元。专利申请登记302项,比上年增加92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2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77次,举办群众文化展览69次。艺术表演观众65.1万人次。报刊发行量1.40亿份,比上年增长5.0%。其中,《十堰日报》发行量为1132.00万份,比上年增长3.4%。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广播覆盖率达到84.2%,电视覆盖率89.0%。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2个;病床床位960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139张;卫生机构人员17397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3765人,其中执业医师4841人,注册护士4237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30个,床位2312张,卫生技术人员4637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161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82人。 年内在省以上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奖牌62枚。其中,金牌14枚,银牌25枚,铜牌23枚。体育人口约121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41.7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81.32万人,女性人口160.4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万人,出生率为9.66‰;死亡人口为2.67万人,死亡率为7.81‰。全年净增人口0.6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