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荆州市统计局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全市房地产投资22.2亿元,增长22.4%,增幅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全市销售商品房138万平方米,增长75.8%,其中销售住宅面积126.4万平方米,增长72.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3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占50万元以上单位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17.0%。总投资22亿元的荆岳长江大桥,全年完成投资5.2亿元,主体工程施工顺利。沿江大道、东方大道、古城道路改造等城市道路项目的兴建与改造,极大的改善了城市道路状况,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高。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投资增长,如:湖北楚源完成3.8个亿;香港越美集团完成投资1个亿;亿均玻璃完成投资1个亿;松滋白云边完成投资1.2个亿。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增幅比上年加快3.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43.8亿元,增长21.1%,增幅比上年加快3.6个百分点;其它行业27.4亿元,增长5.7%。从消费热点看:汽车、食品、服装、各种时尚及文化商品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住房消费继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99.9%,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4.3%。汽车、住房消费的快速增加带动了城市消费品市场的活跃,意味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据荆州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587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出口487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1%,增速高出全省28.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6%。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接待国内旅游512.6万人次,增长18.1%;国内旅游收入27.2亿元,增长23.4%。接待入境旅游者2.77万人次,增长18.1%;旅游外汇收入982.1万美元,增长30.6%。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4760万人,旅客周转量36.5亿人公里;货运量287万吨,货物周转量107.58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1554万吨。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14561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238公里。邮电业务收入20.6亿元,比上年增长7%。全市本地电话总数94.3万部,下降11.5%;移动电话176.5万部,增长11.8%。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加快。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34.09亿元,比上年增加5.03亿元,增长17.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3.6%。财政支出达到7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金融业保持增长态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6.8亿元,比年初增加65.1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1.6亿元,增长9.1%(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7.9%和16.5%),人均储蓄达到6743元,增长8.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99.7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22.15亿元,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强。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3.7亿元,增长5 %。

八、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6.39、13.69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6.5万人和45.1万人,毕业生分别达到7.76万人和16.43万人。教育资源结构和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2007年普通中专招生数为40736人,在校学生为99984人,毕业生20084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数3.24万人,在校学生11.2万人,毕业生29808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632个,卫生事业人数217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540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0917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9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58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70项。全市有11家企业分别通过了部、省科技部门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评审,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52项,鉴定41项,有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获省科学技术奖。申报专利33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5%。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642.2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4%,人口出生率7.7‰,人口死亡率3.7‰,人口自然增长率4.0‰。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40元,增长24.3%;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增长18.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41.3%下降到40.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6.9%上升到48.6%。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人均奶及奶制品、鲜果、禽蛋类、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102部、彩电102台、摩托车52辆,分别比上年增加14部、2台、8辆。电脑、微波炉开始进入农民家庭,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脑1台、微波炉2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7台、移动电话184部、摩托车18辆、空调器105台、热水器90台。健身器材等高档消费品不断进入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中高档乐器7件、健身器材3套。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05平方米,比上年提高了2.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其中楼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重分别为63.7%和54.3%。农村楼房面积比上年增长9.9%,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户数比上年增长7.6%,住宅外道路硬化的户数比上年增长45.7%,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社保基金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社会保障覆盖面比上年明显扩大。全市社会保险新增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8%。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71.1万人,年末全市有29.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0.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1万人和12.8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数6.87万户,达到14.1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