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十堰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圆满地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达到1994年地市合并以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8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27.22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75.43亿元,增长10.7%。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50元,比上年增加899元。

市场物价总水平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分项目看,食品价格增长0.1%,其中粮食下降5.4%、油脂下降2.8%、鲜菜增长7.7%、肉禽及其制品下降0.3%、蛋类增长1.1%、水产品下降1.7%;烟酒及用品类增长0.9%;衣着类下降I.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4.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7%;交通和通讯类增长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4.0%;居住类增长1.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下降0.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0.9%。

就业和再就业得到加强。年来全市从业人员163.67万人,比上年减少1.14万人。国有、集体单位在岗职工持续下降,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年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为28.91万人,比上年减少1.13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4.66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8362人,比上年末减少6898人。采取多种途径使8300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农民绝对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增收渠道较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点单一,生产性投资项目不足;经济外向度低,外贸出口规模偏小;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办偏大,低收入阶层困难仍然较多;物价仍在低位运行,农村市场尚未启动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油料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2.5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2.34千公顷;油料面积53.23千公顷,减少3.18千公顷;蔬菜面积51.51千公顷,比去年减少7.27千公顷。特色农业发展较快。药材面积31.59千公顷,比去年扩大10.26千公顷。受调减面积和春秋季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年粮食、油料总产量下降。粮食总产量72.35万吨,下降21.5%。其中,夏粮受灾严重,总产量19.79万吨,下降26.1%;秋粮总产量52.56万吨,下降19.6%。全年油料总产量6.24万吨,下降5.7%。其他主要农作物中,水果产量9.35万吨,同上年持平;茶叶1170吨,增长10.3%;烟叶0.59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103.69万吨,下降6.3%;药材总产量36.84万吨,增长2.5倍。

林业、牧业和渔业稳步发展。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约40.09千公顷,比上年扩大近8.09千公顷。林业总产值1.58亿元,比去年增长5.3%。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年肉类总产量11.95万吨,同上年持平。其中,猪肉10.48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他畜牧禽产品产量中,牛出栏增长6.0%,羊出栏增长6.6%,禽类产量增长5.5%。渔业保持平稳增长。水产品产量2.37万吨,增长4.4%。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7.8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3%;各种农用拖拉机4969台,增长10.1%;农用汽车9584辆,下降0.1%;农村用电量14188.96万千瓦时,增长6.3%;化肥施用量9.83万吨,增长7.1%。

农衬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农民人均税费负担58元,下降20.5%。农民人均税费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同比降低2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好转。全年共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23.66亿元,增长17.7%。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1:0.63提高为1:0.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98.64亿元,增长18.8%;集体企业增加值7.33亿元,增长12.8%;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0.37亿元,增长10.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3.03亿元,增长28.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7.1%;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0.58亿元,增长27.9%。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增加值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重工业增加值108.71亿元,增长18.4%。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全年汽车工业产值335.7亿元,增长33.6%;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5.29亿元,增长54.9%。全年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33.47亿元,增长11.3%。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工业新产品产值1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492.9%。在列入统计的的10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51种增长,51种下降。汽车产量17.02万辆,增长27.0%,其中改装车2.52万辆,增长54.9%。着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成效。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稳步锥进,改制后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改观。全力服务新东风又有新进展。东风汽车(集团)进入全国盈利最多的十六大企业,东风实业开发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三环专汽、通达集团产值分别增长29.7%和36.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0.ll亿元,增长32.7%。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161.9,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产品销售率98.6%、工业总资产贡献率11.7%、资本保值增值率119.1%、资产负债率56.7%、流动资金周转率1.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0.4%、全员劳动生产率7.0万元/人。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95亿元,利税总额52.71亿元,分别增长171.3%和88.7%。亏损企业亏损额1.47亿元,同比减少0.7亿元。市(县)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亿元,利税6.79亿元,分别增长155.5%和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