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荆州市统计局

200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全市上下在荆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工业兴市战略,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积极应对冰冻雪灾、宏观调控等各种挑战,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风暴对全市经济的冲击,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实现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87.91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完成211.12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完成224.95亿元,增长12.0%。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8093提高到9663元,超过1400美元。随着经济发展,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9.7:33.5:36.8调整到2008年的30.1:33.8:36.1,三次产业在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8.2%、45.8%、36.0%。

市场物价结构性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6.4%,涨幅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居住价格分别上涨9.8%、5.5%;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分别下降7.0%、0.6%、0.1%、0.3%、1.5%。服务项目价格涨幅达到0.3%。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9.0%。

劳动就业形势较好。200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99.7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6.8万人,乡村劳动力217.09万人,国营农场劳动力13.09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为34.74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5.5万人、转移15.3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待加强的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经济增长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巨幅波动,工业企业运行困难。四是农资价格大幅波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二、农业

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应对年初的冰雪灾害、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和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传导等因素不利影响,合理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了全市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农业产值为151.5亿元,增长4.2%;牧业产值为84.4亿元,增长14.3%;渔业产值为92.6亿元,增19.3%。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

粮食喜获丰收,产量稳步上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9.7万亩,比上年增加7.4万亩,增长1.0%;粮食总产量344.53万吨,比上年增加25.39万吨,增长8.0%。全年粮食产量为近10年最好水平。其中夏粮总产33.97万吨,增长8.4%。早稻总产43.24吨,增长11.6%。中稻总产206.35万吨,增长9.8%。晚稻总产52.71万吨,增长9.8%。

油料产量增产显著。全年油料面积332.85万亩,比上年增加13.6%。油料总产48.43万吨,比上年增长8.1%。

棉花因灾减产。全年棉花播种面积189.5万亩,比上年增加6.5万亩,增加3.6%;因雨水渍害影响,单产下降,棉花总产量15万吨,比上年减少4.3%。

蔬菜水果产量有所增长。全年蔬菜总产213.1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总产30.5万吨,比上年增产14.5%。

畜禽生产加快发展。全市以创建畜牧生产大县为契机,抓住畜禽产品市场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规模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肉类产量34.4万吨,比上年增长17.4%;出栏肉猪358.4万头,比上年增长13.3%;年末生猪存栏264.0万头,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能繁母猪达22.0万头,比上年增加49.1%;全年家禽出笼4763万只,比上年增长27.8%;禽蛋产量14.0万吨,比上年增长12.2%。

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在“重抓水产” 的发展要求推动下,水产养殖面积进一步扩大,特色养殖发展迅速,水产品加快发展效果显现。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已达达188万亩,增加20%。其中:池塘养殖面积比上年增加27.5万亩,增加30.2%。全年水产品产量达84.4万吨,比上年增加15.3万吨,增长22.3%。水产养殖实用技术、优化模式的普遍推广,提高了养殖产量和效益。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90.1亿元,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六位。按所有制分,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32.0亿元,增长21.8%;集体经济完成增加值1.1亿元,增长34.7%;股份制经济完成增加值96.7亿元,增长26.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增加值16.3亿元,增长15.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家,达901家。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9.5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工业企业出口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5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工业用电需求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工业用电量30.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8%。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实现利税3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利润总额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4.9%,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农副产品加工、饮料、造纸、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医药、实现利润增加较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主导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五大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总量60%以上。随着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活力继续增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66.6亿元,实现利润8359万元,税金9403万元。建筑单位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0万平方米,其中招投标承包面积415万平方米,招投标面84.7%。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8.9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