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投资大幅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5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城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8.6%。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1亿元,增长193.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4.2亿元,增长5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0.0亿元,增长30.8%。二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2.6%,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按隶属关系分,中央投资5.0亿元,下降6.3%;省属14.6亿元,增长36.8%;市县属235.6亿元,增长51.2%。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61.9亿元,增长13.4%;集体经济投资11.0亿元,增长232.1%;其他非国有投资182.4亿元,增长60.0%。 园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工业项目不断向园区集中。全市11个开发区工业园完成投资112.2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占城镇以上投资总额的47.6%。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进展顺利。全市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0亿元;总投资22亿元的荆岳长江大桥,全年完成投资6.7亿元,东荆河大桥主体工程完工,汉宜高速铁路及铺架基地动工建设,荆岳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郢都路、南环路、东环路、塔桥路黑化升级,长港路改造等城市道路项目改造,极大的改善了城市道路状况,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高。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有力的支撑了全市投资增长,如:国电长源热电联供完成5亿元、纺织印染工业园完成投资4.6亿元、岑河针纺工业园完成1.5亿元、湖北楚源完成2.3个亿;香港越美集团完成投资1.8个亿;监利凯迪生物发电完成1.8个亿;松滋白云边完成投资2.1个亿,松滋双七水泥完成投资1.4亿元。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全市房地产投资26.6亿元,增长19.8%,增幅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下降。全市销售商品房129.8万平方米,下降5.9%,其中销售住宅面积122.3万平方米,下降3.3%。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继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增速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增幅比上年加快6.2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53.7亿元,增长22.5%,增幅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其它行业31.0亿元,增长13.0%。市场销售的规模化效应凸现。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24.2亿元,同比增长46.9%。消费结构升级倾向明显。绿色食品、通讯家电、化妆品、文化娱乐用品等方面的销售增幅较大。餐饮市场活跃、节日消费明显、消费热点突出。住房消费有所降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5.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3%。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据荆州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763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出口615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6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7%。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接待国内旅游564.0万人次,增长10.0%;国内旅游收入31.0亿元,增长14.0%。接待入境旅游者2.89万人次,增长4.3%;旅游外汇收入1083万美元,增长10.3%。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1.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4831万人,旅客周转量37.7亿人公里;货运量1998万吨,货物周转量62.55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1634万吨。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14979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293公里。邮电业务收入22.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市本地电话总数85.6万部,下降5.4%;移动电话244.5万部,增长38.5%。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加快。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2.02亿元,比上年增加7.93亿元,增长2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3.7%。财政支出达到99.4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金融业保持增长态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30亿元,比年初增加143.3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1.2亿元,增长23.1%(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23.3%和22.0%),人均储蓄达到8298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05.2亿元,比年初增加32.8亿元,其中工业贷款增长2.9亿元,农业贷款增加5.8亿元、商业贷款下降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9.4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长70.5%;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3.9亿元,增长28.7 %。 八、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6.13、12.72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6.05万人和41.78万人,毕业生分别达到6.39万人和15.03万人。教育资源结构和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数为3.54万人,在校学生为10.59万人,毕业生2.48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数3.77万人,在校学生12.20万人,毕业生4.32万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576个,卫生事业人数2438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896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4323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08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26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53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94项。在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出台后,在全市有6家企业通过了全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查,有15家企业全市全省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并进入公示程序。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57项,鉴定41项,有7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7项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有12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申报专利450件,比去年增长15%。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645.7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4%,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长率4.3‰。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5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4889元,增长18.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40.7%上升到45.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8.6%上升到49.4%。在食品消费结构中,油脂类、肉禽蛋类、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