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十堰市统计局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努力克服“非典”疫情、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经受住了主导产业阶段性破动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绩,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03年,本市生产总值达到242.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l25.52亿元,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86.40亿元,增长l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4.9:32.6变化为12.6:51.8:35.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人均GDP为7045元,比上年增加301元,增长3.9%。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县城生产总值为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增长速度加快了0.8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占本市生产总值比重为40.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回升。市场物价扭转了连续6年的低迷局面,首次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1.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上涨2.5%。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上涨4.2%,其中粮食上涨6.4%、油脂上涨13.6%、鲜菜上涨20.6%,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讯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l.2%、1.2%、2.4%、2.2%和0.7%,娱乐教育文化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0.6%和1.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5%。

就业和再就业得到加强。全市年末从业人员199.01万人,比上年增加l.4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32万个。全部在岗职工28.58万人,比上年减少0.33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单位在岗职工21.69万人,比上年减少2.29万人;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6.89万人,比上年增加1.96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6.99万人,比上年增加2.34万人。再就业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共有21910名下岗及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安置“4050”人员5031人,帮助双下岗职工家庭1781人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主导产品、大宗农产品产量出现下降;投资、消费和县域经济增幅高,但其绝对水平仍然较低;劳动力相对过剩,就业压力增大;金融机构存货差拉大,中小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共实现总产值51.4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增长7.3%,林业增长9.5%,牧业、渔业略有下降,分别下降2.0%和3.5%。

粮食、油料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3.5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9.06千公顷,下降25.4%;油料面积40.36千公顷,减少7.87千公顷,下降24.2%。受调减面积、持续多雨天气和汉江流域特大洪灾等不利因素影响,粮油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57.69万吨,比上年减少11.71万吨,下降20.3%。其中夏粮、秋粮食分别下降l9.76%和20.46%。油料产量5.6万吨,减产10.3%。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药材实现产值10.77亿元,增长33.9%。药材产量58.48万吨,增长62.9%;茶叶产量1259吨,增长7.6%;水果产量l3.09万吨,增长40.1%;食用菌产量2480吨,增长9.1%。造林面积稳定上升。随着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实施,全年造林面积达51.4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34千公顷,增长28.3%。

畜牧业生产保持发展态势。全年牛存栏25.83万头,增长3.1%;牛出栏4.11万头,增长5.9%;羊存栏49.60万只,增长24.6%;羊出栏31.80万只,增长23.9%。生猪生产略有下降。年末生猪存、出栏数分别为112.66万头和128.02万头,分别下降11.1%和1.85%。肉类总产量11.99万吨,增长0.3%,其中猪肉总产量10.37万吨,下降1.0%。水产品产量2.39万吨,下降0.8%。

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1.9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1%。各种农用拖拉机4659台,下降6.2%;农用汽车5433辆,增长6.6%。农村用电量17019万千瓦时,增长19.9%;化肥施用量9.82万吨,同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下降。受主导产业、主导企业生产阶段性波动的影响,工业生产出现下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4.31亿元,下降4.0%。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02.12亿元,下降6.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10.7%;重工业增加值97.39亿元,下降7.4%。分行业看,汽车工业完成增加值8l.02亿元,同比下降8.6%;非汽车工业增加值21.11亿元,增长3.7%。医药、电力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电力工业增加值6.51亿元,同比增长30.8%;医药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9.1%。分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增加值71.50亿元,下降9.1%;省属工业增加值1.31亿元,下降5.5%,市属工业增加值28.41亿元,下降0.4%。

在主要工业产品中,汽车产量13.96万辆,下降17.9%;改装车2.28万辆,下降10.7%;发电量63.85亿干瓦小时,增长50.0%;铝7.35万吨,增长7.8%;日用玻璃制品2.11万吨,增长70.5%;成品钢材6.71万吨,增长25.9%;农运机械7916辆,增长91.1%。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0.97亿元,比上年下降97.3%;实现利税总额17.41亿元,下降65.7%。亏损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所下降。亏损企业个数增加42家,达到131家;亏损额为4.62亿元,比上年增亏2.78亿元。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4.14亿元,增长105.9%,实现利润0.48亿元,税金0.65亿元。

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7.73万元/人,增长37.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1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30.53万平方米,增加34.4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71亿元,增长23.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38.22亿元,增长l4.0%;城乡集体经济投资2.97亿元,下降42.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10亿元,增长4.0%。按管理渠道分,基建投资25.22亿元,增长54.2%;技术改造投资15.55亿元,同上年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9.47亿元,增长51.0%;其他投资12.47亿元,增长24.9%。接隶属关系分,中央单位完成投资8.92亿元,下降4.7%;地方单位完成投资53.79亿元,增长36.9%。年末全市5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493个,增长68.3%,完成投资52.42亿元,增长32.3%。新开工项目346个,增长113.6%。本年新增固定资产33.64亿元,比上年增长5.5%。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水力发电装机1.2l万千瓦,新建公路122.56公里,改建公路44.42公里,长途电缆线路长度1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城市自来水管长度1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