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5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6个;病床床位915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877张;卫生机构人员16972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0967人,其中执业医师4440人,注册护士3687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21个,床位2134张,卫生技术人员3702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1484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7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在省以上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奖牌75枚。其中,金牌13枚,银牌41枚,铜牌21枚。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体育人口约133万人,有近97%的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机构。 十一、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市已建成尘烟控制区11个,面积75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9个,面积43.7平方公里。全年污染治理投资2690.7万元,治理污染项目91个。新增治理“三废”能力有:废水2975吨/日、废气71.29万标立方米/时、固体废物259吨/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城区拥有标准营运车辆777台,出租车716辆,园林绿化面积1358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76%。全市自来水综合能力68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总量17160万立方米,煤气供应总量3359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1.17万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38.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18万人,乡村人口228.48万人。全市男性人口178.64万人,女性人口160.02万人。全市出生人口2.58万人,出生率为7.62‰;死亡人口为2.16万人,死亡率为6.38‰。全年净增人口0.4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24‰。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14元,比上年增加128元,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0元,比上年增加810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1:4.1。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8.5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27.2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8.62万人,13.59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3.51万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两个确保”继续得到落实,最低收入标准以下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91个,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达到275个;城乡社会福利院280个,床位6244张。 说明: 1、居民价格指数为全市平均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培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达比重。 4、人口数按公安局户籍人口统计。 5、外贸进出口额为海关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