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十堰市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627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5.3%。进口总额3559万美元,下降56.2%;出口总额2715万美元,下降15.5%,其中地方企业出口1273万美元,增长1.5倍。全市出口商品达到12大类86个品种,新增3个品种。出口市场扩大到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新增以色列、葡萄牙两个国家。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全年利用外资项目数10个,比上年增加2个。合同利用外资1487万美元,增长63.6%。实际利用外资2045万美元,增长13.8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506万美元,增长9.9倍;利用国外贷款539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保持稳定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水路和公路客运量35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其中公路客运量3486万人次,增长6.5%。完成客运周转量164898万人公里,增长11.4%。货运量2297万吨,增长71.2%。货运周转量167625万吨公里,增长1.9倍。全年各类汽车拥有量30074辆,增长7.8%。各种营运工具9589辆(台),增长2.6%。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城乡电话用户22.94万户,新增3.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48万户,新增8.97万户:无线寻呼用户约11万户,减少近1万户。全年数据通信用户达到12.27万户,比上年增加0.53万户。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91万门,比上年增长8.5%。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37.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境外游客2.23万人次,增长31.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40亿元,增长13.0%,其中外汇收入397万美元,增长22.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继续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0亿元,增长3.3%;上划中央收入6.07亿元,下降0.6%。分部门看,国税收入增长2.2%,地税收入增长8.5%,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下降11.9%。全年实现财政支出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9.7%。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7.47亿元,比年初增加43.3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5.79亿元,增加17.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7.27亿元,比年初增加8.2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减少6.02亿元,短期贷款同年初持平。货币供应量保持增长。全年现金收入462.41亿元,现金支出477.97亿元,净投放货币15.56亿元。

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42131万元,增长20.2%。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3894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8237万元。支付各类赔款9230万元,其中财险支付赔款6645万元,寿险给付2585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全市县以上科研机构30家,共安排市级科技项目91项,科技投人5231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1顶,科技投入23765万元。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283项,技术流动总量6261万元。专利申请登记131项,比上年增加22项。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各类学校2415所,在校生62.8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在校生14272人;普通中专11所,招生2512人,在校生8130人;普遍中学218所,招生8.05万人,在校生20.97万人;普通小学2153所,招生4.33万人,在校生38.21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8.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逐步完善。全市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7157人;成人中专5所,在校学生1059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896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1572人。幼儿园82所,在园幼儿30881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4次,举办群众文化展览261次。报纸发行量6588万份,比上年增长6.1%,其中《十堰日报》发行量913万份。广播电视覆盖面扩大,广播覆盖率达到81.7%,电视覆盖率86.9%,分别比上年提高1.8和1.6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7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3个;病床床位906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265张;卫生技术人员14147人,其中医生7013人,护师、护士7134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35个,床位2244张,卫生技术人员3757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238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30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在省以上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奖牌102枚,比上年增长1.0%。其中,金牌37枚,银牌32枚,铜牌33枚。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体育人口约138万人,有近85%的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机构。

十一、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市已建成尘烟控制区13个,面积7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50平方公里。全年投资3831万元,治理污染项目96个。新增治理“三废”能力有:废水15879吨/日、废气77万标立方米/时、固体废物1968吨/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市区道路面积1024.2万平方米,拥有标准营运车辆764台,出租车616辆。园林绿化面积13613公顷,人均拥有绿地10.3平方米,建成绿化覆盖面积3635公顷。全市自来水综合能力75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总量18940万立方米,煤气供应总量1803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11463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2.7万人,乡村人口233.7万人。全市男性人口184.4万人,女性人口162.0万人。全市出生人口2.83万人,出生率为8.19‰。;死亡人口为2.12万人,死亡率为6.14‰。全年净增人口1.6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0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6元,比上年增加99元,增长6.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050元,比上年增加393元,增长8.4%。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26.7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1.27万人,有13.09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8.48万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两个确保”继续得到落实,最低收入标准以下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