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十堰市统计局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在国际经济形势好转和国家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全市出口保持了较高速度。200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48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进口总额8123万美元,增长40.2%;出口6684万美元,增长19.8%。出口市场拓宽和出口品种进一步扩大。当年新增出口国别2个,出口品种13个。全市共有12大类82个品种俏销63个国家或地区。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境外游客1.7万人次,增长30.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7亿元,增长41.4%,其中外汇收入325万美元,增长19.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0年,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的货币政策和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为我市经济回升奠定了基础。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2亿元,增长9.6%。分部门看,国税收入增长1.2%,地税收入增长7.9%,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增长22.8%。全年实现财政支出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5.1亿元,比年初增加15.8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8.51亿元,增加7.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0.1亿元,比年初增加2.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2亿元,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7.1亿元。

保险业运行稳健。2000年保费收入35049万元,增长2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027万元,寿险保费收入16265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保费收人5757万元。支付各类赔款13512万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6451万元,寿险给付7061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就。全市县以上科研机构27家,共安排市级科技项目72项,科技投入320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2顶,科技投入7262万元。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216项,技术流动总量6342万元。专利申请登记109项,比上年增加34项。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中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全市有各类学校2566所,招生13.49万人,在校生63.7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招生5121人,在校生1.2万人;普通中专11所,招生2025人,在校生0.89万人;普通中学222所,招生7.10万人,在校生18.93万人;小学2287所,招生5.14万人,在校生41.37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89.5%,小学学龄儿童人学率99.2%。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逐步完善。全市职业中学15所,在校学生7525人;成人中专9所,在校学生为1414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1298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0次。举办群众文化展览90次。艺术表演980场,艺术表演观众110.0万人次,增长21.4%。报纸发行量6209万份,比上年增长3.0%,其中《十堰日报》发行量986万份。广播电视覆盖面扩大,2000年广播覆盖率达到79.9%,电视覆盖率85.3%,分别比上年提高1.4和3.3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17个,卫生技术人员14432人,病床8883张。每千人中有床位2.6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2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0年,在省以上比赛中,全市体育运动健儿共获奖牌101枚,比上年增长83.6%。其中,金牌37枚,银牌33枚,铜牌31枚。全民体育活动开展活跃。体育人口148万人,有85.0%的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机构。

十一、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市已建成尘烟控制区13个,面积7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l0个,面积50.4平方公里。全年投资2871万元,治理污染项目98个。新增治理“三废”能力有:废水11776吨/日、废气64676万标立方米/时、污水处理量298万吨/年。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0年,市区道路面积519万平方米,拥有标准营运车581标台,出租车617辆,园林绿化面积12010公顷,人均拥有绿地10.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9%。全市自来水综合能力41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总量11550万立方米,煤气供应总量1804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9500吨。

十二、人民生活与社会福利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人出现恢复性增长,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487元,比上年增加54元。由于国家采取对职工、离退休人员加薪等措施,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职工人平工资7590元;增长4.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57元,增长5.6%。

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26.6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改善。2000年,全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93个,覆盖面达到57.8%,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达到476个;社会福利院285个,床位549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