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十堰市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较为活跃,销售平稳增长。199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商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2亿元,比上年下降14.8%;集体商业6.66亿元,下降9.4%;股份制商业4.65亿元,增长77.1%;个体商业19.38亿元,增长20.1%;其他经济20.92亿元,增长19.2%。集市贸易繁荣兴旺。1998年集贸市场达到341个,当年新建46个。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0.5%。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对外贸易有所下降,但对外开放渠道进一步拓宽。199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01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5.3%。其中,进口总额2631万美元,下降54.2%;出口总额4378万美元,下降14.1%。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全市有12大类62个品种销往59个国家和城区,新增出口国4个。利用外资继续增加。为加快招引资步伐,市政府通过采取出台政策、在外地举办大型招商引资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外商资渠道。1998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8个,协议利用外资739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倍;实际到资505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倍。外商投资领域涉及轻工、电子、纺织、建筑、机械、娱乐饮食等10多个行业。旅游事业也取得新进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境外旅游人数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2亿元。成功举办了'98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进一步扩大了武当山的对外影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财政税务部门继续深化和完善财税政策,强化征管,优化支出结构。1998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32588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654万元,增长30.6%。财政支出115308万元,同比增长7.2%。收入大于支出17280万元。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存贷款增加,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1.34亿元,比年初增长15.9%。各项贷款余额171.18亿元,增长30.5%。其中,中长期贷款40.03亿元,增长5.5%。短期贷款111.69亿元,增长8.5%。保险事业继续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1998年,财险和寿险承保金额达24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4.5%;保费收入2.12亿元,增长7.1%;赔款支出1.01亿元,增长3.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县以上科研机构28家,共安排市级科技项目150项,科技投入7158万元,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科技投入13546万元。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362项,技术流通总量1851万元。专利申请登记69项,鉴定和验收科技成果2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国内先进水平7项。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学校2958所,在校学生64.9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在校学生6831人;普通中专14所,在校学生2.0万人;普通中学219所,在校学生16.22万人;小学2658所,在校学生43.7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全市已有7个县市已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有农职业中学27所,在校学生1.0万人;成人中专(含技工)学校25所,在校学生9215人,占中级阶段学生总数的31.6%;成人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2876人,占高级阶段学生总数的19.6%。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量90.1万册,全年举办各种文化活动188次。报纸发行总量5468万份。其中<<十堰日报>>发行量达804万份。广播电视覆盖面扩大,传输信号质量稳步提高,广播覆盖率达到64.7%,电视覆盖率为79.3%。医疗保健网络建设不断巩固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4个,病床8661张,专业技术人员14560人。40%的村推行了合作医疗制度,8个县市区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普级阶段合格标准。体育事业取得成效。1998年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牌147枚。其中,金牌21枚,银牌31枚,铜牌29枚。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活跃。全年共举办各项体育健身活动4000余次,参加人员136万人。在校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8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市已建烟尘控制区13个,面积达7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50.46平方公里。对江河的水质进行了必要的监测和治理,对企业污染状况也进行了治理。当年安排工业污染治理项目61个,投资金额1041万元。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得到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340.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92万人,农业人口256.2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2.58万人,死亡人口2.41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年农民人平纯收入1688元,比上年增加250元。城镇职工货币工资6681元,比上年增加665元,增长12.5%。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社会福利院床位数达到5562张,全年收养人数4977人,社会救济对象46.36万人,享受救济困难户频次为12.85万人次。全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达到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