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十堰市统计局

199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四保、四增、两控、一稳”目标,在宏观运行环境偏紧,主导产品仍未摆脱市场疲软等严峻形势下,进一步强化扶贫攻坚措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再业就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保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基本稳定,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国民经济扭转了多年来运行低迷的状况,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5亿元,增长10.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0.14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54.96亿元,增长8.2%。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448元,比上年增长10.5%。市场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其中服务项目上升10.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2.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6.6%。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75.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万人。再就业工程有了重大进展,通过多种途径致使2.2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9%,与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在全市国民经济运行中,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反映在:一是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农村经济发展中不稳定因素较多;二是部分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生产经营困难,亏损加大;三是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部分产品销售不畅;四是企业下岗待业人员增多,再就业压力增大。

二、农业

1998年,全市农业生产虽遭受多种自然灾害,但由于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生产能力都有一定提高。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1%。种值业获得好收成。全年种植业总产值达到3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粮食生产又创新纪录。由于冬暖春旱的影响,1998年夏粮减产3.5万吨。进入秋季后,综合气候条件大大好于上年及上半年,特别是“以秋补夏”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秋粮增产达20.6万吨,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7.71万吨,是历史上最好年份,比上年增长17.0%。经济作物产量均有一定增长。全年油料6.6万吨,增长34.1%;蔬菜81.07万吨,增长8.1%;水果9.98万吨,增长4.7%。林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1998年实现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当年造林面积2.5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9%。林特产品中,黑木耳产量34.78万公斤,增长5.5%;木材采伐量16.14万立方米,增长17.9%;香菇1150吨,增长13.6%;油桐籽1.13万吨,下降18.6%;生漆6.5吨,增长9.7%。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由于市场需求和价格因素的双重影响,上半年猪市一度疲软,到下半年基本扭转了市场萎缩的状况。全年猪牛羊肉类总产量15.53万吨,下降2.8%,其中猪肉总产量13.85万吨,下降1.4%。渔业生产保持增长势头。1998年,水产品产量3.63万吨,比上年增长9.4%。渔业总产值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拥有各式农用拖拉机4287台;农用汽车2328辆,增长8.1%,农用排灌机械3019台;农村用电量13574万千瓦时,增长3.9%;农村用电量13574万千瓦时,增长3.9%;化肥施用量8.28万吨,增长4.7%。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产销状况进一步好转,经济效益逐步回升。1998年,全市工业通过开展扭亏增盈年活动,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和扭亏增盈力度,努力拓宽市场,扩大销售,确保了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0.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比全省增幅高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5.02亿元,增长13.1%;集体工业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4.83亿元,增长4.7%。全年完成重工业增加值6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轻工业增加值4.86亿元,增长5.2%。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1998年,全市工业自10月份开始扭转了净亏损局面后,全年实现利税1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4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22次,比上年加快0.02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4.53,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由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全市亏损面仍较高。1998年企业亏损面达49.8%,亏损额2.06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建

1998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重点加强对城市建设、农林水利、交通运输、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及工业行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0.75亿元,增长11.9%;集体单位投资5.55亿元,增长2.0%;其他单位投资2.27亿元,增长69.4%;城乡人投资4.52亿元,增长23.6%。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建投资11.68亿元,比上年下降11.4%;技术改造投资7.93亿元,增长70.9%;房地产开发投资0.95亿元,增长30.1%。年内5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有385个,比上年增加92个。建成投产项目316个,比上年增加11个。新增固定资产16.12亿元。新增生产能力有:长途电话交换机1.65万门,新建改建公路50公里,城市自来水供能力15万吨/日,商业服务网点3000平方米,学生席位2975个,白酒50吨/年。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为目标,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进展加快。十堰城区相继完成了百二河二期综合治理工程、四方山风景区道路工程、火车站站前改造工程、三座人行天桥、火车站至韩家沟供水管道、重庆路路基建设和北京南路建设等7项工程。六县市的小城镇建设也开始起步,一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五、交通和邮电业

1998年,交通运输随着运输市场的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继续得到调整。全社会完成水路、公路客运量2380万人,其中公路2340万人,旅客周转量106500万人公里。货运量1498万吨,其中公路1490万吨,货运周转量60864万吨公里。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157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城乡电话用户发展到13.6万户,增长10%;移动电话用户达2.62万户,增长9.6%;无线寻呼用户7.95万户,增长51.1%;年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3.78万门,增长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