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武汉市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0.88亿元,年均增长8.8%。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49亿元,增长12.8%;更新改造投资104亿元,增长7.7%;房地产投资101亿元,增长4.4%;其他投资108亿元,增长2.1%。按投资主体划分,国有单位投资219.10亿元,增长5.5%;非国有单位投资242.90亿元,增长16.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全市48项市级重点工程全年共完成投资108.1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4%。其中,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邮件处理中心、劳动力市场、图书馆、博物馆等项目相继建成竣工并投入使用,神龙汽车油漆车间改造、邮科院带状光缆车间建设、关山电厂热电联供机组、晨鸣涂布纸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力兴电源锂离子电池产业化、远东绿世界一次性餐具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或正在抓紧建设。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大型火力发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程控交换机年容量65700万线,水轮发电机制造年产17万千瓦,城市蒸汽供热能力每小时20吨,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0000吨,铝管材年加工量4000吨,机制刨花板年产10万立方米,人造板装饰加工板年产73万立方米,机制纸年产30000吨。

房地产业日趋活跃。年末,全市累计审批房地产开发企业680家,注册资金179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工作量1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4.4%。房地产开发年竣工面积454.11万平方米,增长2.0%。商品房销售面积303.76万平方米,增长20.0%。房地产开发朝着成片化、多门类、多档次、综合配套和环境优美舒适方向发展。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铁路综合服务质量和方式进一步改善,旅客运输在1000公里范围内基本实现“夕发朝至”;公路中长途运输发展加快且档次提高,覆盖半径延伸至1500公里范围;空中航线不断增加,正朝着国际航空港方向发展。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08.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其中,铁路422亿吨公里,增长0.4%;公路69.66亿吨公里,增长20.6%;水运215.88亿吨公里,下降0.3%;航空0.54亿吨公里,大体持平。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60.30亿人公里,增长12.5%,其中,铁路154亿人公里,增长9.2%;公路71.16亿人公里,增长34.1%;水运9.50亿人公里,下降27.6%;航空25.64亿人公里,增长6.3%。

邮政电信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邮政2.20亿元,增长10.0%;电信23.81亿元,增长25.3%;移动通信24.99亿元,增长41.6%。市话局用交换机已装容量205万门。年末,市话用户数150万户,增长17.2%;移动电话用户数99.6万户,增长72.3%。市话普及率每百人35部,城镇电话普及率每百户56部。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年末武汉热线用户数达到24万户,为上年末的4.03倍。

六、国内贸易

国内商业渐趋活跃。在物价回升和假日经济的拉动下,全年商品购进总值1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销售总值1410亿元,增长3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含居民购买商品房部分,共完成606亿元,增长12.3%。“九五”时期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0亿元,年均增长15.2%。在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按所有制结构分,国有经济完成82亿元,增长2.1%;集体经济完成73亿元,下降0.5%;股份制经济完成105亿元,增长11.5%;个体私营经济完成196亿元,增长24.2%;外商、港澳台经济完成12亿元,增长6.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340亿元,增长10.1%;餐饮业62亿元,增长20.6%;企业自营39亿元,增长13.6%;其他行业165亿元,增长13.8%。

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年末,全市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和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零售贸易企业全年零售额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到754个,比上年末增加55个,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市场50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493.63亿元,增长20.3%,其中,生产资料成交额151.51亿元,增长3.0%;消费资料成交额342.12亿元,增长30.0%。年末,全市商业网点数10万个,增长6.0%;商业从业人员52万人,增长5.5%。传统综合性大中型百货商场营业额保持稳定,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猛,且辐射全省及邻省大部分城市,量贩店、超市、仓储式商场、平价广场等新型商业业态显示出旺盛生命力。继法国家乐福登陆武汉后,日本崇光庄胜已在汉开业,德国麦德龙正抓紧筹建。

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全市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利税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倍。全市322家大中型商业企业有118家亏损,亏损面36.6%,与上年大体持平;亏损额3.74亿元,下降10.3%。

七、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恢复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12.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出口6.37亿美元,增长31.9%。按原口径计算,“九五”前四年全市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6.45亿美元,年均增长4.2%,其中,出口40.40亿美元,年均增长10.9%。以船舶、成套设备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2.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6.8%。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进一步巩固,自营企业、“三资”企业出口分别为0.89亿美元和1.1亿美元,增长32.8%和37.7%,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4.2%和17.5%。出口国别和地区达到129个,比上年增加2个。成功举办了中国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和第二届武汉金秋经贸洽谈会。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直接利用外资7.5亿美元,增长37.6%。“九五”时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3.73亿美元,年均增长3.1%。外商投资大项目增多,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数为7项,比上年增加3项,投资总额为4000万美元,增长37.9%。“三资”企业稳定发展,年末累计批准“三资”企业3725家,其中,当年新批126家;“三资”企业累计开业投产户数达到1702家,其中,当年新增25家。外商增资势头不减,全年有25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其中法国雪铁龙公司在汉追加投资2亿多美元。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正式授牌,中国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复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

对外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签定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66个,合同总金额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1%,实现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0.8亿美元,增长25.5%。年末在外劳务人员3700人,增长14.3%。在境外兴办企业4家,投资总额6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