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4 武汉市统计局

国内横向经济技术协作稳步发展。全年经济技术协作项目协议引进内资70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实际引进内资38.5亿元,增长13.2%。外地党政机关和企业驻汉办事处达到1280家,其中有36家大企业、大公司新设立办事机构。

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武汉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归元寺和东湖四大景区入选首批国家“4A”级景点。年末,全市有星级宾馆饭店47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28家;共有客房6954间,床位10036张。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2.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8%,来自港、澳、台地区和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游客占41.5%;接待海外旅游者人天数56.45万人天,增长33.8%;国际旅游收入9847.05万美元,增长34.2%。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950万人次,增长11.6%。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2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77亿元,增长15.4%。“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496.20亿元,年均增长1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8.89亿元,年均增长19.3%。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年的10.0%提高到2000年的10.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8.14亿元,增长19.7%。

金融业保持稳定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94.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8%,其中,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492.43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9.44亿元,增长14.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42.94亿元,增长15.0%,其中,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196.93亿元,增长16.4%。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公用设施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209.99平方公里。全年新、改扩建道路23条,新、改扩建道路长度23.8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4.1平方米。28公里内环线已经开通,88公里中环线正在抓紧建设,工程总造价90亿元的外环线也动工兴建,与国道重叠部分已经建成。年末,拥有公交线路240条,公交客车5510辆,出租车12137辆。全年用电量141.9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居民用电20.21亿千瓦小时,增长26.3%。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全年新增燃气用户3.25万户,年末气化率83%,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山水园林城建设步伐加快。环境创新大步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综合改造建设了洪山广场、首义广场、江汉路步行商业街、东湖环湖路等一批城市景观,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区植树35.35万株,市区垂直绿化11公里。年末,全市拥有城市绿化广场4个,街道小游园21个,公园27个。城区新增绿化面积8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0平方米。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限期治理老污染源50项,排污口整治229项,创建噪声达标区累计20片,共138.91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4%。城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0.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2.8%。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4毫克/立方米,上升2.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区域环境噪声年日均值54.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2.5分贝。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科技部门归口组织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132项,投资6.46亿元,比上年增长55.3%。计划部门归口组织实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项目48项,投资10.43亿元,增长56.7%。工业管理部门归口实施的技术创新项目230项。全市登记科技成果190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78项,其中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68项。技术市场签定各类技术合同2574项,合同成交额1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0%。科研实力雄厚,全市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正式启动,成立了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筹建)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决议》,开工和即将开工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6项,一期总投资25亿元。年末,全市累计审批高新技术企业1286家,比上年增长64%;累计审定民营科技企业2175家,民营科技企业当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18亿元,增长13.5%。

教育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等教育资源调整配置迈出重要步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渐趋完善;“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30所,在校学生25.19万人,比上年增长23.6%;普通中等专业学校86所,在校学生10.88万人,下降13.7%;普通中学495所,在校学生47.02万人,增长9.4%;职业学校97所,在校学生3.97万人,下降14.2%;小学1735所,在校学生74.39万人,下降3.8%;盲聋哑特殊学校7所,在校学生1459人,下降7.0%;幼儿园723所,在园幼儿12.07万人,下降8.3%。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1%,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1.6%。继续教育成绩明显,全年完成职工全员培训28.6万人次,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14.99万人。校舍建设得到加强,总投资8亿元的新江汉大学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当年扩建、改造中小学危房12.23万平方米。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年开展全市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5项,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市文化系统新创作和演出的剧目获省级以上奖38项,其中,国际奖2项,国家奖25项,省级奖11项。大型民族舞剧《山水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由群众文艺团体创作表演的优秀节目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大赛中夺得了3金3银。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及陈列馆13个,广播电台4座,电视中心台3座,有线电视台2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5%和97.5%。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药分离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药品监管新机制初步形成。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274个,其中医院220个;卫生技术人员5.64万人,其中医生2.43万人;卫生机构病床数3.30万张,其中医院病床2.83万张。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32.86人,病床44.68张。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240人/10万人,免疫接种率93.8%,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98.2%,公民无偿献血人数7万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年开展全市群众性大型体育活动35次,成功举办了武汉市首届社区体育运动会。体育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江汉二桥体育训练基地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口区六角亭体育场已投入使用,武汉体育中心和水上运动学校正在动工兴建。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全年共获金牌11枚,其中,世界级4枚,国家级7枚。武汉籍运动员在第27届奥运会上共获3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