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阳市统计局 (2003年3月10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快开放、优化环境,整体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态势,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协调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0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283.7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58.2亿元,增长10.6%。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0.9%,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各类价格指数见表1: 表1: 2002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类 别 2002年 居民消费价格 100.9 #城市 99.9 农村 101.6 #食品 98.8 粮食 99.7 肉禽及其制品 97.2 蛋类 101.0 水产品 95.8 鲜菜 101.8 烟酒及用品 100.2 衣着 98.1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8.4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10.3 交通和通信 99.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3 居住 100.6 商品零售价格 99.1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100.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66.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全年有989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仍较突出;微观经济活力不够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迟缓,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90.86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44.63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3.77千公顷和3.36千公顷;油料面积257.3千公顷,增加28.3千公顷,为历年之最。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占到58.0%,双低油菜良种率达到38.0%。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全面启动,辛夷、山茱萸、裕丹参等地道中药材基地建设迈出较大步伐。花卉、蔬菜、青饲料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其中青饲料种植面积增长15.4倍。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批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等基地初具规模。 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420.36万吨,比上年增长3.1%;油料产量73.37万吨,比上年增长23.1%,再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15.21万吨,增长5.3%。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持续增产,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2: 表2: 2002年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2002年 比上年增减(±%) 粮食 万吨 420.36 3.1 其中:夏粮 万吨 224.42 -1.3 秋粮 万吨 195.94 8.7 其中:小麦 万吨 222.33 -1.5 稻谷 万吨 38.94 2.6 玉米 万吨 90.32 15.7 油料 万吨 73.37 23.1 其中:花生 万吨 56.22 22.9 油菜籽 万吨 8.04 23.4 芝麻 万吨 8.88 25.8 棉花 万吨 15.21 5.3 烟叶 万吨 6.09 -6.4 蔬菜 万吨 772.09 5.0 水果 万吨 24.91 13.9 肉类 万吨 77.36 7.7 其中:猪牛羊肉 万吨 69.13 7.1 禽蛋 万吨 36.86 8.0 奶类 万吨 9.29 54.3 水产品 万吨 5.59 1.6 林业、牧业、渔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9.0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65倍;退耕还林10.96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86.32千公顷,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畜牧业生产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77.36万吨,其中猪牛羊肉69.13万吨,分别增长7.7%和7.1%;禽蛋总产量36.86万吨,增长8.0%;奶类总产量9.29万吨,增长54.3%。年末大牲畜存栏298.20万头,其中牛289.45万头,分别增长2.8%和3.6%,猪存栏559.93万头,羊存栏553.71万只,家禽存栏7033.31万只,分别增长8.2%、10.2%和8.9%。全年水产品产量5.59万吨,增长1.6%。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05.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6%;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23.69万台和6.03万辆,分别增长15.6%和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60.39万吨,增长8.4%;农村用电量10.45亿千瓦小时,增长5.4%。改造中低产田40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213平方公里。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3.3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3%,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5.6%;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0千公顷,增长17.3%;旱涝保收农田面积293.63千公顷,增长1.6%。鸭河口灌区10万亩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整体框架基本形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50.3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全部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111.29亿元,增长10.0%。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66.84亿元,增长6.6%;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3.16亿元,增长16.0%;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2.99亿元,增长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5.20亿元,增长7.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3.14亿元,增长12.7%;重工业增加值68.16亿元,增长8.4%。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66.77亿元,增长5.5%。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优势企业扩张步伐加快,劣势企业的优化改组改造力度加大,在纺织、医药、机电、电力、化工、食品饮料烟草等骨干行业中,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展顺利。南纺集团高档服装面料、衡淯公司1000万瓶大输液车间GMP改造等11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3亿元;天冠集团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南召回龙蓄能电站、二胶厂计算机直接制版版材、中光厂夜视瞄准镜等56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46.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3: |